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模式初探——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为例

2014-08-15 00:46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洋流探究性探究

卢 莹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截然不同,其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要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在地理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地理教师应该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1.对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里表明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一是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二是教学或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其实质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一般教学流程

人们在理解和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容易出现两方面的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二是对探究的神化,即认为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只要探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势,需要在备课之初确立科学、适当的学习目标。

2.1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首先,从学习的内容上来看重点落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种规律性问题是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其次,从学习过程和要求的程度上来看强调“运用地图”和“归纳”,说明本节课要达成的效果并非是机械记忆知识点,而是侧重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因此,总体看来本节内容是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虽然总体来看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但在目标设定上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的差异,例如:寒暖流的含义和判断上内容较直接、简单就不必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的形成原因部分适合探究性学习,将这部分的学习目标确立为:“运用地图,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模拟实验及与全球风带模式图的对比,分析洋流的形成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

2.2 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教学流程

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教学,互动探究——启发引导,整合拓展三个基本环节。将其细化和调整,并结合“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的课内——显性“互动式”教学思路:“问题——发散——收敛——综合——创造”,将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流程设计为:从教师角度来讲,创境设疑——提供线索——规范要求——启发深入——诱导点拨;从学生角度来讲,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尝试结论——验证结论。

3.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有多种,教师要选择既能实现教学目标、适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且能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探究活动的组织上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且能做出有效的、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评价。

3.1 探究问题的设置策略

3.1.1 探究问题可以分类进行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要围绕探究问题进行,有的课可以只设置一个大的探究问题,而有的课则可以先进行问题的分类。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二是洋流的形成原因。虽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就问题的类型上来看一个是规律的总结归纳,适合运用归纳法,一个是成因的分析,适合运用演绎法。因此,将本节课的探究问题分为两组问题进行依次探讨,这与一次性将问题抛给学生相比,既使探究活动更有序,也便于教师的掌控,最终目的是使探究活动有效。

3.1.2 探究问题要难易适度

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将其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学生现在的能力情况,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的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形成原因两个探究性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方面初中地理对这部分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洋流系统,另一方面洋流较为抽象,远离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感性知识,因此,学习起来可能不知如何下手。但是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在信息发达的今天,通过课外各种渠道都了解到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并且具备了气压带和风带、世界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这就为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的形成原因奠定了基础。

3.1.3 探究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层次性

在探究性学习当中难免会碰到较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将问题分解,从而降低问题难度。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问题设置具有明确指向,二是问题设置具有递进层次。例如:在洋流分布规律这一探究活动中,采用分解设置问题、递进设置问题的方法。先选取一个海域(太平洋海域)进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后再对比分析其他海域,进而得到全球性的规律。这样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了切入点,问题缩小且降低难度,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并且在具体规律探究上指向明确,即“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有清晰的探究内容。

3.2 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策略

探究性学习以提出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自主探究、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具体采用那种组织形式或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关键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然,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2.1 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的学习方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它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互补的。例如,洋流分布规律的探究就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在初始探究该问题时会比较困难,但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较易获得结论,也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3.2.2 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引导探究是指学生所做的探究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自主探究指学生所做的探究极少得到教师的帮助,自主完成的。二者没有严格的界限也不矛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将二者结合运用。例如,洋流的形成原因探究就采用了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洋流的形成原因分析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初始探究时引导学生观察模拟洋流受盛行风吹拂的实验,指导其从中分析洋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这种相对较难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明确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更有效的进行。在动手绘制洋流模式图和将模式图改成分布简图部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3.2.3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探究性学习

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全都采用探究性学习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一些畏惧心理。因此,在强调探究性学习时,不能排斥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利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例如:在导入和总结时播放美国宇航局的数字化洋流视频,在探究洋流分布规律时展示各海域洋流分布flash动画、南极极地投影洋流分布图,在探究洋流成因时播放教师课前录制的模拟实验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更加直观,易于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中,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外,在这节课的绘制洋流模式图部分,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自主画图并挑选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但如果能应用实物展示仪,将学生画的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可以多展示几名同学,提高课堂效率,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3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

3.3.1 评价内容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因此评价内容上就不能仅仅是对学生探究结论的评价。当然,对于知识目标来讲还是要做到准确评价,纠正错误,补充不足,这一部分是需要理性评价的。但在其他方面可以有更感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例如:小组探究过程中的气氛,投入程度;学生发表结论时的语言表达,自信程度等等。

3.3.2 评价方式

以往课堂中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即教师评价。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评价者来看,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还可以是自己。例如:在洋流成因探究活动中,学生画完洋流分布模式图后,教师可以先不给出对错,让同桌互相检验评价,即生生互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完成的洋流模式图后,教师也可以先不评价,让其他同学评价或者学生自己提出改正意见,即生生互评和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广泛的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性学习评价既重视正式评价,也要重视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是一直比较重视和常用的,非正式评价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例如,在学生小组探究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某小组的讨论,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师也可通过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掌握个体差异,运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4.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探究式学习改变了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及合作精神,但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一些问题。

4.1 创建宽松民主的探究氛围 ,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是指学识上的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课堂上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才能够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例如:在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积极参与进去,而不只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旁观者,通过这种参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和情况,便于对课堂的掌控。

4.2 注重地理学科特色,关注地理素养培养

在地理课堂实施探究活动就要注重地理学科的特色。这节课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运用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让学生通过读图和析图实践去获得知识。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在动手绘制洋流模式图和洋流分布简图部分要关注绘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图文转化”,将概括出的洋流分布规律用示意图“8/0”记忆。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比较发散,语言表达上会比较自由,这需要教师通过掌控不同的评价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学习运用地理语言表达观点,并且养成地理课上会用“地理头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

[1]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石光泉.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张庆红.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洋流探究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