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之我见

2014-08-15 00:46谭秀秀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诗人

谭秀秀

(延吉市北山小学校,吉林 延吉 133000)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 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致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可以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课前下功夫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一堂精彩高效的课堂教学的达成,需要师生都有“备”而来——教师要精心备课,学生也要认真备学。

1.教师备课。

教师在提高对古诗教学价值的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教师的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1)知识储备

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研究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知肚明。

(2)资源整合

以往的古诗教学模式,往往是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而且课上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表层理解,零碎感知,这对于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的小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太单一,教学效率也不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整合的方法来优化古诗教学。

整合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古诗教学中的整合即按照古诗本身的特点,依循教学规律,找寻一首古诗中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整合点,或者找寻两首或两首以上古诗的整合点,打破单一教学或单篇教学的格局,激活情境,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引发协作交流,兼容学习,实现意义建构。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相互渗透”的教学材料。

A、主题同构(同一主题)

所谓主题,可以是诗歌的思想主题、内容主题,但更应当是文化主题。所谓主题同构,就是围绕这样的“主题”,选取某一方面具有可比性的多篇古代诗歌作品,通过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将这些作品整合起来展开教学。学生借助这样的“主题”同构,改变的或许并不仅仅是对某一首诗的理解与体验,这样的教学为学生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现行的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每册中都编排了《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它们往往主题都很相似,或都为写景,或都为抒情,又因古诗教学相同的模式,所以更便于整合。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秋思》《泊船瓜舟》《长相思》时,主题同为“思乡”,教师可将这三首诗进行了整合,在比较中进行学习。第一阶段:求同品读,读出思乡情;第二阶段:求异品读,读出情的不同及表达上的不同,让学生畅所欲言,可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整合资源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自主整合。如教学“明月”主题的诗篇,可引导学生读懂“月”的心,感悟“月”的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怅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

B、诗作同品(同一作者)

即使是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时间、经历的变化,对同一事物的情感也会迥异。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就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早发白帝城》,比较同为李白笔下写景的诗,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心情?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了解到:《早发白帝城》是诗人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轻快明丽。而《独坐敬亭山》这首五绝,是李白离开长安后,长期过着飘泊的生活时写成的。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在这样的对比中,帮助学生认识完整的作者,体会文学作品中复杂的感情。

再比如讲杜甫的《春望》可以结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都写于同一时期,《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写下的,表达了战争结束后无限喜悦兴奋的心,这两首诗一悲一喜。在这样的整合中,学生们就更能感受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当然整合的方式还有很多,还可以是“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作品,师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加以选择。总之恰当运用整合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积累,而且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意象、作品的丰富内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

2、学生备学。

备学就是学习新课前,事先进行的准备性学习,是上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预习。正确的预习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讲更会发挥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那么,古诗教学的备学应该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A、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努力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B、查。查找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如:诗人资料,写作背景,诗人写这首诗的情感状态等。

C、思。由这首诗产生的一些思考。在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由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D、疑。产生了哪些疑问,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尚未解决。

如果学生古诗学习之前,做好这四步,就能带着自己的预习时的成果、收获、疑问走进课堂,满含着自信、期待而参与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定能达到最佳。

二、课上求深化

课前的备学,已经让学生对于古诗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课上的学习,就应该以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为基点,进一步深化。

1、探寻解疑

在备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或查找资料等方式,获得了知识也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是学生思维碰撞后的结晶,也是教学最好的资源。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牢牢抓入这些疑问,找准切入点,在老师充满智慧的引领下,加以突破。

(1)抓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表露大多从题目上就能悟出,像《石灰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一个“吟”一个“忆”字就奠定了全诗情感的基调,统领了全诗的情感。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题眼展开。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在寻找“喜”和品味“喜”的过程中,就体会到了诗歌丰富的内涵。

(2)寻诗眼

文章有文眼,而古诗文也有诗眼。诗眼就是指诗词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字句,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也许是一个字,也可能一个关键性的句子。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全句乃至全诗游龙飞动,神采飞扬,情趣横生、意味深长。像《山行》中“坐爱”一词,就是全文情感的一个直白的表露;有些则隐含在诗词重点句子中,需反复吟诵这些句子才能悟出,像《游园不值》,就对诗题的理解,作者应是扫兴的心态,但反复诵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后,我们却能领略到作者因感觉到满园春色的快慰之情;有些古诗词的情感则是包容在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下的,像杜甫的《绝句》中,“门泊东吴万里船”看似写实,实是他对自己遭贬、蜗居茅屋的愤懑抒怀之句。

正因为引领着学生对古诗的题眼和诗眼进行深入地品析,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然而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共鸣,入情入境,还需要借助于想象。

(3)促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由于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诗人常常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虽寥寥几笔却能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学习这些古诗时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中一个个空白。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诗人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一概从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了些什么,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通过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童子,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一作答。想象是飞翔的翅膀,通过想象不仅可以使原本比较凝练的文字趋于具体,使跳跃的内容变得连贯,而且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感悟诗的意境中享受到再创造的乐趣。

在想像中领悟情感。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教学《长相思》时,引导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之后又在“故园”想象中,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借助想象,有限的文字,就散发出了无限的情感。

通过探寻解疑,学生对于古诗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又借助想象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果这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一定会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2、诵读深化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诵读教学中最赏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诵读。因为这时的诵读,能够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又可以实现学习者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

(1)再现读。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作者,去获得情感体验,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努力再现出作者写诗时的心情。

(2)创作读。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所以诵读时,还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化体会带入诗中,读出自己对于诗歌不同的感受。

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课后重拓展

古诗如源源流淌的河流,只有尽情地畅游其间,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

(1)拓展阅读。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高鼎的《村居》和孟浩然的《春晓》,“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一组诗的品读,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2)巧用趣用。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关在学生的脑海里,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踏青时,吟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观赏西湖时,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诗自然地走进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处处皆是“诗”。如此,在自然地运用中享受到了“诗趣无穷”。

(3)生成活动。孩子们的素养总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孩子们总是在活动中成长起来的。活动既是我们学习古诗文化的教学理念,又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不断生成的活动中才能不断滋养学生的诗情。如组织开展古诗擂台赛、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汇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古诗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品味了学诗的情趣,释放了学生的智慧,更是滋养了学生的诗情。

总之,古诗教学如果能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引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古诗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在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诗人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