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14-08-15 00:46梁雪丽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教育

梁雪丽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浙江 奉化 315500)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高等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20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学媒体日益丰富,多媒体使函授教育由现实的课堂授课模式向远程教育授课模式转变提供了可能。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战场,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势在必行,针对现行网络教育受众的特点,学习时间少,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不一样,理解能力有限等等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远程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远程教育受众的特点

1.1 远程教育的受众分散在社会各行各业,教育背景、就学目的等不同

远程教育受众多是一些成人学生,以前的教育背景不相同,基础不一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相同,学习进度必然有差异,且他们都承担着工作责任,分散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只能利于业余时间去进行学习,这就存在学习时间不统一的问题,他们进行学习的场所也不统一。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同,但多数是为了不仅获得文凭,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每位学生所需要的知识重点不一样,但是目前的远程教育是针对每个专业开设课程,每个专业的课程是单一的,难以满足学生工作岗位所需。

1.2 工学矛盾突出,学生的自学及理解能力有限

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的社会背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生活、学习经历各不相同,有些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这些学生减少业余学习时间,降低学习质量就在所难免了,网络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有些学生就会出现惰性,因此,必然存在工学矛盾突出的弊端。由于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因为工作原因导致学习中断,就难以在往下进行,影响学习质量。所以,采取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远程教育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远程教育资源质量不高,制约网络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资源是关键。教育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远程教育是否能因人而异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关乎着网络教育的有效性和社会认可度。目前,网上的教学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适合教育教学的却不多,教育内容陈旧,制作粗糙,教育内容多是教材的复制品,包括课程精讲、课程的重点难点介绍、习题课或是老师面授课程的讲稿再现,缺乏创新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内容没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制作,教育资源呈现静多动少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导致远程教育效果不佳。

2.2 师生缺少沟通,难以适应学习环境

目前,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基本上是采用分点式的教学方法,师生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老师对学生的辅导与面授相比次数要少的多。由于网络教育的受众比传统教育要多,老师对学生的辅导时间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会很少,必然导致辅导效率低下,学生一个问题上没能理解,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学生思维与心理定式,接受网络教育的自主性较差,这是导致网络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的又一原因。

2.3 远程教育模式化,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各个高校都开展远程教育,同一专业领域教育内容相似,缺少个性,高校为了盈利盲目招生,招生门槛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冗长枯燥且偏离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一部分是为了获取文凭而非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远程教育目的的偏离,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3.微课程对传统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针对传统远程教育的弊端,微课程凭借强大的优势如火如荼地发展以来,已经成为知识社会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微课程是指建立在建构主义方法论基础上,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来达到实际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凭借其短小精悍,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的优势定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手段。

3.1 微课程的特点

3.1.1 微课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独立性强

微课程是由相对独立的知识专题构成,容量小、针对性强、课程时间短、学习目标清晰。目标小而清晰,可以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定位,可以创造性地根据每位同学的需要使用ICT工具获取与分析知识信息,并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远程教育模式目标泛泛的弊端。

3.1.2 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供选择的范围广泛且教学内容集中

微课程可供选择的范围广泛,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个具体的点或是具体的专题,不像传统的网络教育是一个大的知识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完成学习,学习内容多是学生日常所需的专业性问题,短小精悍且针对性强,不仅可以解决工作中的困惑,而且简短的内容制作不至于叫学生感到厌烦。

3.2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3.2.1 微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程是将学生群体进行划分,以具体的某一专题为核心,进行组织设计,对学习情境、资源十分重视,使已经与社会脱离的知识学习中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来,使学生由单一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老师地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不同形式的学习框架,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专题来激发学生深层子的思考学习,不仅能够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惑,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2 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移动学习将引领网络学习的热潮。智能手机和微课程的完美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3.2.3 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地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人们许多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渠道,例如和朋友之间的聊天,上网浏览网页、报纸、信息牌等,像这种非正式学习的渠道,微课程也可以做到。微课程可以将原有的课程拆分成不同地知识点和专题,形成一个个理论解析、flash演示、实战案例、情景模拟等片段,形成一个拥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4.远程教育微课教学模式的发展探索

发展微课程教学模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微课程方案进行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数据技术对微课程的开发模式进行设计与制作。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程的文本文字、图形文字、动画文字进行编辑,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的、对象、内容选取不同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发制作。其次,微课程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选题、制作教学、习题等课件、拍摄教学实施过程、视频处理、视频传输等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可以说微课程离开计算机技术将无法生存,本文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远程教育微课程的发展对策。

4.1 强调人机互换,微课程设计从细节充分进行深度设计

微课程的妙处在于将某个专业或是某个课程,划分为一个个小专题,使学生理解更透彻,要就要求教师必须从细节出发,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制作微视频,使教材的重点更突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二次开发,即制作可以使学生在终端设备上通过鼠标和键盘完成操作的视频动画,模拟现实实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地更牢固。例如,初中化学课程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模拟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验操作中的每个细节和注意事项在视频中都设计语音提示,一旦出现操作错误,系统可以及时进行纠正,模拟实验视频动画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更直观的印象,而且与课程实验相比安全性更高。而且,视频动画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反复的观看和实验操作,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因材施教。人机交互型的动画视频对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4.2 加强微交互反馈系统建设,加强师生间沟通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地监督、督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微课程有助于这两个方面的提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通过搜索引擎的设计,学生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点。通过账户管理,微课程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在线学习动态,对学生学习需求和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并为学生扩充相关联的知识点,为学生知识点的学习进行补充。例如,通过微课程学习英语发音,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在学生发音不准时及时纠正,可以随时随地地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当学生发音标准时通过赞美或是打高分给予鼓励,提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有效地激励平台,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表现转化为网络积分或是奖状,不仅便于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4.3 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开拓新型微课堂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部分的人都拥有智能手机,每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进行学习终将成为现实,传统课程的组成机构将会发生变化,那就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自己的移动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MP4播放器等)学习原来在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内容;而老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上需要讲解的教材重点、易错点、难点制作成PPT或者“微视频”等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的激发追求教育改革的人们的浓厚兴趣。

4.4 增强数据资源建设,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丰富的微课程数据资源越丰富,越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按需求选择性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教师把学习内容进行示范性说明,做成微课程视频展示给学生,再给学生制作表格用于记录探究过程,学生填完表格就完成了数据收集,再根据记录数据来“大胆猜测”和“小心求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过程和果,得出一些结论,生成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多增加可操作性的学习内容,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提供探究学习材料和作一些引导,使学习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更好地实现互动学习。

[1]成铭.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状况之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4, (11).

[2]陈小茵.远程教育中计算机实践性环节现状分析及改进[J].教育论坛,2005, (11).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视点,2010, (2).

[4]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5]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 (6).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