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卫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新课标也提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健康成长。阅读能力是是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
借助广泛而良好的阅读,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抒情、且富有文学造诣的艺术作品,只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帮助其提高阅读能力,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互通,进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进而感受文学艺术的美感,深化对文章的高层次理解。
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与意图,体会文章的文学艺术特色,并学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从而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注意力不易集中。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与热情,学生才能保持活力,继续学习下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致力于学生阅读兴趣与热情的激发,并将其作为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之中,有效提高其阅读效率与质量,最终培养其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石榴的图片或相关影响资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从视、听、色、声等方面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吸引其注意力,然后再顺势引入新课《石榴》,鼓励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随着多媒体的图片播放,试着自己讲述“石榴”这篇课文,从而让学生能够带着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主动置身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主动进行阅读练习,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因此,只有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才能更好地为其阅读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当前学校教育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高效课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展与创新,善于合理地提出与设置问题,进而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从而激发其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实现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所描写的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具有哪些特点?文章又用了哪些描述或修辞手法?作者陶醉于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与思考,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后,也会带着寻找答案的热情自主进行文章阅读,在经历了自己的一番思索后,教师再适度进行指导与点化,这样更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也可以合理设置角色朗读,让学生沉浸于角色之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并在你美学体验中实现对文章的思考和主题的升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目、心、手、口的综合利用,形成对语言和思维的相辅相成的训练,在阅读中用心体会作品的艺术与感情,准确掌握文章主旨,以更深刻的方式实现对文章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长城和运河》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首先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后再从对长城与运河的描写细节上,掌握作者的论述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长城的总体印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升具有直接的影响意义,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语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