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洁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对话教学的有效生成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促进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问题转变为富有情境的语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
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我从“燃眉之急”一词入手,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并补充一些长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想象,并谈谈感受。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到了战争年代,缩短了时空的距离,然后再通过分角色朗读,去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课文表达的主题也渐渐突显出来,此时,提问不再是单纯的“提问”,而是与人物的情感交流,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可见,问题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剂。
语文是“读”出来的,因为读可以释放情感;语文更是“品”出来的,因为只有品,才能让语文绽放魅力。上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品读文本,寻找适合情感体悟、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点。课堂上,教师更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引导学生一起研读文本,享语文诵读之乐,品语文遣词之妙。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中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和结构精巧,教学时,细细研读相关语句,抓住关键可以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金字塔的宏伟?”“面对如此精巧的结构设计,你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学生在理解把握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古埃及人勤劳与智慧并存的魅力。可见,研读文本,为课堂有效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起品读文本,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实际,把握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善用追问。追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升华体验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享受思索和体验的乐趣。课堂上,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追问,因此,把握追问的时机是重要的。总体来讲,当学生处理问题“卡壳”时,出现观点“相撞”时,理解主题“肤浅”时,教师要进行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深层次对话,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适时转问。转问,顾名思义,是转换角度进行提问,课堂上某一问题无法再进行深入交流,甚至出现“冷场”时,通过转问,帮助学生调整思维,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新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当中来。课堂上,教师可以问:“你有不同的想法吗?”“想一想,这里可能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在当前不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够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都是教师问得多,一环套一环,学生处于“应试问题”的状态,无暇顾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思考,因此,就很少有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是单向的,不利于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更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问要从“多问”向“精问”转变,通过精心预设,引导、启发学生思索、提问,在问中知不足,在问中促体验,从而真正构建语文课堂的双向交流,有效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全体,要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领悟课改精神,积极探寻有效途径,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演绎精彩课堂,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