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艳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渗透美学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美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审美总是从对形象的直观感受开始的,儿童的天性是对形象的偏爱。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孩子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加深孩子的审美体验。
如执教《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视频画面,呈现了黄河波涛滚滚、波浪滔天的恢弘气势,配以激情的语言描述:“孩子们,滚滚的黄河水向我们扑涌而来,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息。瞧,激流险滩不计其数,滔滔河水一泻千里。”孩子们凝视着画面,眼神中呈现异样的神采,直观而形象的画面让孩子们为之振奋,使他们对黄河的壮观的美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挂图、模型、简笔画、视频、多媒体画面等都是形象直观的方法,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认知活动由平面走向立体,由无声走向有声,由单一走向丰富,由苍白走向丰富,加深了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和体验。
诵读优秀作品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美感,感知语言美、表情达意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心灵美、意境美,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执教《槐乡五月》时,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画出写槐花美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它美在何处。接着问孩子们:“你们透过课文的语言看到槐花了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槐花呢?”根据孩子的回答,呈现文中的句子。孩子们通过诵读,说出了对槐花美的感受,感受到漫山遍野都是槐树,槐花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大雪,景色蔚为壮观。此时通过再次品读,将镜头拉近,给某一串槐花一个特写镜头,孩子们说槐花像洁白的项链,像许多白蝴蝶凑在一起说悄悄话,像一串串白葡萄。孩子们通过对文章的品读,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而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孩子研读文本,推敲文中的语言,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
入情入境的感受、体验、想象、表达,可以加深认知活动,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增强体验、训练表达,感受到美的意境,达到身临其境之感。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向我们描绘了台湾蝴蝶谷美丽壮观的迷人景象。在感受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之后,我让孩子们来当小蝴蝶,表演蝴蝶是怎样欢迎游客,又是怎样把游客团团围住。孩子们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只灵动的蝴蝶,将蝴蝶的好客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又进而发问:“好客的小蝴蝶,你们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说中求知,在玩中体味。
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让孩子们在再造课文形象中生发求知兴趣,获得内心体验。
创造美是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最终目的,学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方式发现美、表达美,才是真正的美育。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悟,鼓励学生通过嘴和笔把自己认为美的东西画出来、写下来、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为了让孩子们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小练笔。通过一段激情文字将学生带入情境:“阿炳生活的年代或许我们无法感受,但我们同样能够走进若干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或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此时,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或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正午,也许……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画面,请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一个画面写下来。”教者通过语言描述引领孩子走进阿炳的生活,通过笔来再现阿炳的生活,感受其坎坷的经历,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阿炳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儿童的心灵是美丽纯洁的,儿童的心灵更是一片纯净的天地,蹲下身子,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绚烂多姿的美的世界。小学语文课堂是师生展现美、创造美的舞台,让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美,用行动去创造美,让小学语文课堂“美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