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让语文教学向更深处漫溯

2014-08-15 00:51王军生
语文天地 2014年27期
关键词:春意蜻蜓刘老师

王军生

课堂上,教师需要智慧理答,有效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拓展视界,向思想的纵深漫溯。

一、自由:让语言在对话中演进

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一颗自由的学习空间。请看《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

师:刘老师抓住线拐后,为什么他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生:他因为抓住了线绳而满足,因为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强壮和力量而显得得意。

师:是呀,此时此刻,“我”为什么觉得他是幸福而充实的呢?

生:他通过与命运之神不断地抗争,终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生:故意撒脱线绳,又自信地追抓回来,这是他自信乐观、超越自我的表现。

生:同学们也为有着这样一位可敬的老师而感到幸福!

师:是的,他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品格时时激励着同学们在生活征途中放飞理想、奋斗不息。

此片段中,教师通过“为什么他的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一句,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的形象,然后抓住“我为什么觉得他是幸福而充实的呢”这一问题,进行理答,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使刘老师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二、冲突:让思想在碰撞中澄明

“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设置课堂教学的观点交锋,情意对立,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经验与文本要义。请看《放飞蜻蜓》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为什么纷纷说放了蜻蜓?

生:要是我就不放! 因为我想知道蜻蜓在饿极了时,会不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师:究竟是放还是不放呢? 请说说理由。

生:我不放! 我也想看看它会不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以后会不会又长出来。

生:我也不放! 文中用了“据说”两个字,说明连陶行知都不知道。我想弄个究竟。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看来是不放这蜻蜓了?

生:还是要放了它。因为它可以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生:把它放了! 因为蜻蜓是“除害飞行专家”。一只蜻蜓一小时可以吃20 只苍蝇或840 只蚊子,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哇! 我们应该保护它!

生:还是放掉! 我从资料中知道,雄蜻蜓交配时,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师:你让我们理解了有关的科学知识。同学们,现在放不放掉这样的“除害飞行专家”呢?

生:(齐声) 放掉!

以上片段,教师在“遭遇”学生“究竟是放还是不放”的观点冲突时,能够适时引导,让他们自由阐发。一方是为博好奇,积极探寻,一方是力透纸背,据理力争。观点的陈述,思想的碰撞,促使心灵滋养,衍生细雨和风。

三、穿越:让生命在击节中回响

语文课堂应该给予儿童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请看《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课文结尾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生:因为孔子听了弟子们的志向后感到非常高兴,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生:不仅体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师生情谊浓厚,还反应了孔子见到弟子们领悟了老师的一番教诲而由衷地高兴。

师:是啊! 其实,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教室的春意也更浓了!

生:我们学完了课文,不仅掌握了知识,还知道了做人道理。

生: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人。

生:我们做人也要做“水”那样的真君子!

生:老师,在您的悉心教育下,我们茁壮成长,教室里也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师:谢谢同学们!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尾“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进而趁势而发,由文及己:“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教室的春意也更浓了!”。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智慧理答,犹如这支长篙,在不经意间轻轻地撑送着学生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漫溯。

猜你喜欢
春意蜻蜓刘老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拾一抹春意,书一笺花事
春意客厅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蜻蜓
蜻蜓点水
春意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