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如瑞 绘图/赵清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人性持有积极的预设,它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并注重于挖掘人的自身禀赋与潜能,这正契合了高效课堂构建中对学生自主性的认可和课堂效果具有持续性的需求。在人本理念导引下,教育者潜心研究学情,认可学生积极的理智与情感需求,以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特征为切入点,尊重学习发生的规律,不断找寻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当能构建起有益于学生当下与未来双重利益需求的高效课堂。
教育理念源于教育者对教育现实的思考,包含了教育者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是教育者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判断。教育理念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新的教育理念更符合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教育者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情感投入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受教育者持积极的人性假设,它认为人是勤奋的、任务中的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导向,人愿意为满足自身内发的需求而自主自愿地付出努力,因而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更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关注于现实需要使受教育者内发的理智需求得到满足,现实需求的满足不仅强化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同时又促进了新的理智需求的产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未来的关注是为了保障受教育者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不断更新的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来适应。
人本主义认可人性的积极层面,这种积极性使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正是由于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使得学生在离开课堂环境甚至学校环境后,依然具备科学素养提升的方法与能力。人本理念中积极的人性预设和对人的内发需求的关注,正契合了高效课堂对受教育者自主参与和教育效果具有延续性的要求。
从当今看来,科学通过教育使国民素养得以提升。教育造就了一批掌握科学的“人”,这些“人”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组织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远景来看,高中生正是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群,通过学习使他们知道科学是什么,并能够掌握科学知识的自有化程序,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把他们造就成未来各行各业中具有科学眼光的工作者,是提升社会智力资本的可行途径。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及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近景来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减少学科时间的同时兼顾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而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是确保完成这个任务的有效途径。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育者在本质上弄清高效课堂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再认识学习发生的机理,改进实践中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最终不断提升课堂的效果与效率。
高效课堂呈现出更关注课堂中的“人”的自身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课堂目标明确。在高效课堂中,授课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明确课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目标是任课教师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情后精心设定的,它具体明确且具有可检测性,由于这种指向明确的目标为课堂活动的安排规限了范围,课堂参与者双方都避免了活动的盲目性;其次,明确的目标提示学生在已有经验体系中为学习搜寻可利用的素材,这些预先提取的素材,会自动把课堂学习置于熟悉的情景中,使学生做到有备而学,课堂效率因而得以提高。
课堂内容逻辑清晰、结构紧凑。
知识之间逻辑上的承续关系,要求无论是教师讲授或是学生的自主探究,都需依据各部分之间逻辑上的关联合理安排,这种理顺后的课堂结构必然是紧凑的。结构紧凑的课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最重要是以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串接起了整个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脉络,更易于新的经验体系的生成。同时,清晰的脉络使学生在学习中易于在已有的经验体系中找寻新知识的“依附点”,使新观念的形成更自然、更牢靠。
课堂氛围活跃。无论教师具有多高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当他面对一群消极学习的学生时,都会使课堂陷入困境,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效的课堂中师生双方都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这种积极氛围的原初动力是双方探究事物本质的热情,它是人们追求理智感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也是面对问题情境时人们主动去探究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课堂中由于阶梯式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满足了学生追求理智感的内源性心理需求,使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又促进了追求新知的热情,在理智感的满足与追求新知需求的交互作用之下,积极的课堂氛围得以维持,效果与效率得以提高。
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课堂目标的实现方式是由课堂参与者的素养与课堂内容共同决定的,需要根据实际的学情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对于不同形式的知识来说,有些可以通过讲授和学生的主动加工完成,有些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获取,有些可以通过学生的体验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多样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在已有经验体系中找寻新知识的“依附点”,更有利于学生新经验体系的形成。本质上来说,学习就是学生新的经验体系的建立,而适合学情和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新经验体系形成中正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促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新经验体系的建立,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通过以上对高效课堂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和教师都须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学生是一个积极的知识加工主体,而教师因为出于对学生作为积极的“人”而非“知识容器”的理解,也使得其教学特征有别于传统教师。因此,从“人”的层面来研究高效课堂的构建,才真正具有实践意义。
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要研究好、培育好课堂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群体,并在人本理念指导下选取恰当的方法来满足教与学的双向需求。对于教育者来说,当下普遍的认识是他们应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实际上要求教育者能够在课堂目标的指向上起到主导作用,也就是能够积极引领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因为学习的主要过程发生在学生的内部,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加工,而学生的自我认可最能影响其自主性,故而教育者还需要传递一种积极的期望与认可。具体来说,教育者需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科知识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与理智需求来构建高效的课堂。
尊重学科知识规律,注重知识的承续性。知识的传递不是以定论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中找到新知的“依附点”,并以此为基础促成新经验体系的形成。以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的学习为例,行星绕日或卫星绕地的相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情景,高效的教师理解学生此时的困惑,他们会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圆周运动的经验体系中,协助学生搜寻新知的“依附点”——向心力与合外力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引领学生构架新的经验体系。总体来看,高效的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体系,引领学生完成旧有经验体系到新的经验体系的跨越。
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课堂以课堂参与者之间的交往为基础,交往中的个体不可能是孤立冷漠的个体,他们都有情感上得到认可和尊重的心理需求。情感上的需求可以通过教育者给学生的积极的言语或眼神暗示这种细节处的关注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使课堂中传递着愉快的情感,愉快的情感激励并强化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伴群体的尊重则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表现获取,课堂中教育者通过阶梯式问题的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显性或隐性表现的机会,从而使他们都能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外在与内在自我认可,这种认可与理性需求的满足之间交互作用,使学生的尊重感得以满足,从而使其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持续,课堂效果得以保障。
遵守学生基于内源理智需求的学习规律。从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看,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应该是在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驱使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这种积极的学习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与知识的生成性两种特征,教育者特别要认清这些特征并在实践中找寻适切的教法。
学习的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以自愿的态度参与课堂的。这种自愿严格来说应该是一种“自由自愿”,也就是学生因为意识到学习对其自身的意义而积极自愿的主动参与其中,这种学习才能对其自身产生积极而长久的影响,才是高效的。
特别要警惕一种虚假的自愿,这种虚假自愿来源于教师的权威,“教师的身份符号直接决定了其拥有的权力,学生对这种权威的‘自愿’服从,缘于对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害的规避,等等。学生服从这种权威更主要缘于惧怕权力占据者对其施加损害的能力——越是有权势的教师,越能使学生‘自愿’服从。”这种看似“自愿”的参与,尽管可以在短时期内在识记层面产生看似积极的效果,但并不能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积极的认可,也就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表现在学生一旦脱离这种压迫式的环境,其所学也会被飞速地抛弃。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学习是低效甚至负效的。其次,自主性表现为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事件之间本质的联系,课堂中表现为深度卷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
由于知识之间讲求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联,它就需要受教育者付出艰苦的思考来联通这种关联,因而在课堂上他可能是沉默的,但表情时而疑惑、时而释然,总体上维持一种探求新知时的适度紧张状态。因此,那种“气氛热烈的课堂”并不一定是高效的。课堂上学生的沉默是由学科知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在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之时,学生需要在思维上进行剧烈的调整,以促使新的观念形成,那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的投入并不一定是自主的,它有可能是在压力条件下制造的一种虚假氛围,因而很难说是高效的。
高效的学习必然是生成性的,学生以“人”的角色投入其中,这个“人”必须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之上转化新知,具体说就是这个特定的“人”,总是在接触新知的时候,在自己的经验体系中搜寻新知可以参照的“依附点”,如果有切实可用的“依附点”,新知得以转化;如果暂时无法搜索到“依附点”,新知大多数情况下会被“打包”,成为一个孤立的疑团。这种知识的孤立疑团,尽管学生有时可以直接套用它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套用终究生硬并且是在限定范围内可提取的,因而不能算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生成性学习实际上是学生正在用已有的经验体系来理解新知,也就是学生正在把课本语言或者是教师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经验体系中的同系语言,从而架构出新的经验体系。新经验体系中包含的经过学生自有语言再加工后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在广度或深度上理解后的拓展,故而它是可以被自由运用的,这种学习也因此而高效。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可了人性的积极面,在高效的课堂构建中需要教育者在耐心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找寻适切的方法来激励和扶持这种积极性。考虑到学情的复杂性,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励和扶持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教育者树立“教育的本真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理念,就必然能够坦然面对这个过程中的困难,最终创建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