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童义清 绘图/郑怡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正式颁布,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扎实推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13年5月6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014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修订后的新版教材。目前,国内7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都在积极进行“升级版”换新工作,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等教材编写组已经分别召开了全国性新教材使用培训会,与会人员包括各级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部分一线骨干教师,目的是推广新教材、交流新经验、统一新思想。
参训,不能取代独立思考,更不等同于有效实践。笔者作为始终站在一线的基层教师,自2000年起,历经了一次学制改革(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两次教材改革(大纲版和实验版),对于这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教材“更新风暴”,感到我们很有必要重视新旧教材内容的衔接和教学策略的思考工作,因为这涉及到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在每一间教室里有效地推进。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今年秋学期与明年春学期投入使用的各套新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和呈现的形式上都有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三点:一是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对部分内容做了删减、后移、调整。比如,小学数学学科中,根据《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各套教材均删除了“中位数”“众数”等课程内容。二是根据各套教材自身的优化需求和编写特色,对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等做出改变。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就由原来32开的版面改为现在大16开的版面。三是根据实验学校和一线教师使用情况的反馈,对教材个别不适之处做了优化。
读懂教材,是落实教材的基础。再巨大或细微的变化都有线索可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冷静分析,仔细比对新旧教材的变化,用整体的视野去审视其中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厘清新旧教材内容上的衔接点。比如,哪些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哪些是重复的内容,哪些内容的出现会造成知识间的断层,需要在教学前进行补充过渡等等。这些变化,有的教材已经给出了明细的罗列,但有些还没有具体化,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对比、清晰架构。笔者现把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至六年级新教材内容的衔接点做个梳理,用表格的形式供大家参考。(如表一)
北师大版四至六年级新旧教材的内容衔接情况统计(表一)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每更换一次教材,就是一次课程内容的更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如何使用新教材,才能把衔接的“阵痛”降到最轻呢?笔者认为从教育教学的策略层面考虑,至少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面对新旧教材的衔接教学,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整体的视角去把握新教材。
1.对比教材
研读教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何版本新教材的知识编排,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在解读前,应该从一年级看到六年级,整体过几遍,这样就会对整个学段的教材编排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我们再认真研读即将教学的某一册新教材,可以结合旧教材的编排和课程内容本身的逻辑顺序,厘清新教材中需要衔接的内容,并切实把握每个单元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在教材里的地位作用,以方便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对新教材做到了心中有数,还应该跟学生做适当介绍。利用新学期入学第一课,组织学生学习新教材的“目录篇”,引导他们学会站在俯视教材的角度去知晓本册教材的新旧衔接知识点和重难点,这样,教师才不至于孤军奋战。
2.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熟悉了教学内容,还应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如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教学,哪些内容适合一带而过,哪些知识点需要视机补充铺垫,如何统筹好新授内容与复习内容的教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形式,群策群力做好学年度的衔接教学计划。由于小学阶段只涉及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学习经验,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整学期教学计划提前跟学生“剧透”,征求他们的意见,赢得他们的支持。
比如,制定六(上)的教学计划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到整个学期共需多少个课时,其中哪些课时为上过的内容,哪些课时为新授内容。(见表二)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发现,整个六(上)共约65个课时(不含机动),学过的内容占26课时,新内容占39课时。同时,我们还应权衡在学过的内容中,像“分数混合运算”虽然在原五(上)刚刚学过,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在教学中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建议,上足、上满7课时,教学中应重点往构建模型、深度挖掘和适当拓展方面用力;像“数据处理”单元,内容在原五(下)刚刚学过,“扇形统计图”又比较简单,新教材在内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安排了7个课时,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完全可以减少为2~3课时。
北师大版六(上)新教材单元内容新旧情况统计(表二)
研读文本,教师既要能跳出教材,又需要钻进教材深入聚焦。无论新旧内容,我们都不能一律采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态度简单对待,因为新教材在编写上有新的编写意图,教师要充分理解,并应利用充足的课时,多引导学生发展反思能力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北师大版新教材五(上)中“成长的足迹(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课,乍一看,内容变化不大,甚至连课题都与旧教材一模一样,但若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新教材融进了很多新的思想。首先是新教材丰富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在旧教材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视野比较单一,有些束缚学生的思维,但在新教材中,却增加了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梯形”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其次,旧教材在编写“数格子方法”时,规定的是“凡不满1格的,一律按半格计算”,但新教材中规定的方法是“大于半格的按1格计算,不够半格的记为0”(如下图),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单位意识。
实验版《教师用书》说明新教材的主情境图
再如,新教材六(上)“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只安排了1个情境——“选拔最佳罚球队员”,以此让学生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但在旧教材中却安排有“选拔最佳投篮队员”和“比较种子的发芽情况”2个情境,其目的也是体现“百分数的必要性”。为什么新教材要删掉1个情境呢?笔者认为,这是编者明显在提示我们教学中要适当削弱“感受百分数的必要性”(学生有生活经验,不必浓墨重彩),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上面来。
新旧教材的衔接,是2014年秋学期遇到的新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5年秋学期这些衔接问题就会慢慢消失。为了保证衔接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积极做好评价检测工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反思我们教师教的效果;也可以通过专题研讨、听课评课等途径,根据教师教的表现来促进衔接教学。总之,这些有效的评价监测,都能便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积累经验,调控不当的教学行为,从而让衔接教学更加平稳、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