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杰 绘图/赵清
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新传统教育观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培养主体意识。要确实定位师生角色,就必须让学生站在教育活动这个大舞台的中央,成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人,这样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学校升学率、教师评优晋级、家长盲目参与和社会制约的影响,教师的权威凸显,对于教学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以致“包办”太多,“管制”太多。学生不能有一丁点儿的“越轨”行为,一切都得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这便是评判好学生的标准。
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中,个别教师对“列式计算题”的要求别有一番新意,要求学生在列算式并进行计算后,必须写上答,如果不写,视为错误。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制要求学生分步计算,如果列出综合算式,则视为错误。
因为朋友工作的调动,朋友的孩子已上三年级,不得不转入新的学校上学。然而孩子之前的数学老师对此类题目并没有以上强制要求,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刚来的那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被现在的数学老师留下来“改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孩子的数学作业,发现确实如此,只要是列式计算的题目没有写“答”,老师一律画了一根斜线表示没有按要求完成。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数学教师是为了防止学生在六年级毕业考试的时候丢分,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严格要求答题规范。
朋友很无奈,只得配合数学老师的要求教育孩子。然而更严重的事情又发生了,有一天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孩子不想在这个班了,原因是孩子在每天“解决问题”的作业中用了综合算式计算,数学老师总是给他一根斜线,放学后又留下来“改错”。孩子觉得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明明是正确的,为什么老师总认为不合适,非得要求分步计算。老师长时间的强制要求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孩子开始讨厌数学老师,朋友感觉很头疼。
这既是教师盲目追求分数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个别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个人的荣誉而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又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阻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美好乐趣,对学生的教育整个就是“圈养”式的教育。试想,这样长时间教育下的孩子还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吗?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快乐。
新一轮的课改给教师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也为教师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怎样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差异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去学习新理论,探索新方法,探究新课程,为学生创设“无圈”的教学天空。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成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建构了不一样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探索,与学生共同经历,共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由单纯地说教传播转化为让学生自主探究、愉悦体验。教师必须从过去的知识传播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把重心由“怎样教”转移到“怎样学”上,把大量的课题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探讨机会。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个别指导,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一个平等的、宽容的、轻松的课题学习氛围,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组织引领的教育环境,循序渐进,最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另外,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观点和道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健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由“威严师者”转化为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多数教师很难理解“实践教育研究”的核心价值,即使与同伴做一些课题研究,通常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教学的阵地作用,只是为结题而设计一些虚假场面,搞“做秀”式的泡沫研究。殊不知教师拥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和研究地位,既是教育实践者又是教育研究者。把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实践于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寻找新的策略,不断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将课标理论转化为可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教育观点,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教育实践研究。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已不只是一种倡导,而是一线教师必须践行的一项原则。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教育理论、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陈旧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知识和理论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和激情,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
根据多年教学的经验,我发现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只不过在教学中学生被传统的思想和教师的言行桎梏着,遵从了“老师教,我就学”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习惯于在老师设置的思路和问题中接受教育。怎样转变师生双方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还是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做起。
学生地位的转变。首先,教师要全面、公平地爱学生,以仁爱感动每颗心,以严爱引导每个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多一点宽容,少一些责怪,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他人,树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再次,教师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遵从差异性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真正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从对教师、对教学的遵从意识转化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自主意识。
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小主人意识,逐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转变教师确立班级管理目标和班级管理公约的传统模式,尝试教师与学生商议制定管理制度,把学校、班级常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进步的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任何一个班集体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教师要打破过去“一言堂”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最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做到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在探寻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和发现,才可以让已有的课标理念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让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舞台,彰显教育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