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插上思辨的翅膀

2014-08-15 00:51王艳侠绘图赵清
中国西部 2014年29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同学

文/王艳侠 绘图/赵清

当下,语文教学的花拳绣腿多,好看不中用,匆匆地走过场,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思辨,严重忽视了生成的精彩。我认为,理想的语文教学不可拒绝思辨,即教师教会学生独立思辨,为学生插上思辨的翅膀,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辨的能力。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不仅支撑着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更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育和人生发展。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辨的能力呢?董旭午老师“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这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使我深受启发,近几年我也一直在努力实践这一理念。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独立思辨的基本步骤

引导学生发现“可思辨点”。通过“可思辨点”,可以训练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可思辨点,可以是有思辨价值的尚未有定论的点,可以是可生长的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点,可以是有深度的可锻炼思维深度与广度的点,可以是有启发性的关涉人生观价值观的点等。

发现可思辨点的训练要循序渐进,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教师示范发现可思辨点,接着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可思辨点,最后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在课外观察和阅读中发现可思辨点。比如我在教授《留侯论》一文时,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得出结论:全篇文章一字立骨,以“忍”字串联起来,围绕着“不忍—能忍—用忍”展开论述,提出了张良成功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然后,我引导学生发现并抓住这个可思辨点,思辨、探究两个问题:(1)如何看待苏轼“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2)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需要“忍”?结果,同学们发言特别踊跃,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最后,我们师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假如是敌我之间,假如是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交战,假如问题已涉及到人格、国格、民族尊严……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一味地隐忍,一味地退让,那可就无异于犯罪了。当忍之时自当谦忍退让;不当忍时,自当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这就是“忍”的辩证法。

发现可思辨点的训练要循序渐进,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教师示范发现可思辨点,接着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可思辨点,最后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在课外观察和阅读中发现可思辨点。

再如,教授李密的《陈情表》时,我改变教学策略,先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然后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思辨、定位心中的李密。结果同学们思想的深刻性、独创性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有人说李密是人间第一孝子忠臣;有人说李密是能言善辩的才子;有人说李密是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人;有人说李密是介于至情至性与伪情伪意之间的矛盾之人等等。观点无所谓对错,可贵的是燃起了学生思辨的火花。这样的思辨和探究,的确切切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品析力、思辨力和创造力。

重视充实思辨过程

思辨不能走过场、浅尝辄止,必须重视并充实思辨过程。教会学生为自己的结论找论据,能由果溯因,能分析表象后的实质。层层追问,不断深入,这样的思辨才更有效。请看下面这则作文材料:

葡萄园,四面都有很高的围墙。一只老狐狸在周围仔细地找,终于找到一个洞,可这个洞太小了,狐狸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绝食三天,让自己瘦下来,再进去!葡萄园里的葡萄真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老狐狸足足吃了三天,可它又吃肥了,又出不来。无奈,它只好又绝食三天,又瘦得跟进去时一样,才从那个洞爬出来。

面对这则材料,我连续追问:为什么老狐狸一定要进去?付出“瘦身”的代价值得吗?让它想方设法、义无返顾进入“葡萄园”的动力是什么?进去后的结果如何?同学们个个积极思考,纷纷答道:体验葡萄的滋味就是体验美丽的意义,体验人世间的精彩和精粹,这样生命才算没有浪费;听说不是体验,所以必须进去,把滋味带出来,这是旁观者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付出的是身体消瘦,获得的是精神愉悦;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一种终极的理想和目标,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不偿失。通过多问“为什么”,由材料挖掘出原因,进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学们就会逐步揭示出材料的寓意,从而确立符合自己的最佳立意。

上述这个引发思辨的过程,可谓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不但解决了实际的教学问题,更延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享受思辨结果

在不降低思辨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思辨的多样化和拓展化,由课内到课外,达到使学生敢于和乐于思辨的效果,培养学生读书遇事自主独立思辨的自觉和习惯。比如,学生可以就“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汽车”“为土豪写诗”“跟土豪交朋友”等社会现象展开思辨;可以就“食品安全”“环境危机”“爱心危机”等社会问题展开思辨;还可以就读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辨。下面,我只谈一个案例:

前一段时间,主打汉字听写的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惊艳荧屏。这两档节目,使“汉字危机”成为一个令人非常不安的话题。同学们自发地对此展开了很有张力的思辨,最终还形成了文字材料。有同学发掘根源,认为“失写一族”的出现,与我们患上了电脑依赖症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来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来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有同学谈及危害,认为对汉语汉字的普遍轻视会逐步消解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就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有同学兼而有之,他们摆现象、析实质、挖根源、谈危害、想措施,最后写成了完整的时评文。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生活化的自主思辨训练步骤与课标的这一提法不谋而合。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辨,主动发问,积极探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深度阅读与理性思考来谈谈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这无疑很有益于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并在日后学以致用。同时,这样的思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洞察力等,长期坚持,更有益于同学们责任意识、担当情怀的提升。

独立思辨的基本途径

思辨无定法,但却很有规律可循。高效的思辨一般都是通过引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运用等思维方式实现的。

途径一:引申联想。引申联想是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思维方式。它能由点及面,由事到理,层层剥笋,不断地深化思辨。这种向纵深处挖掘的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途径。

庄子的《逍遥游》,阐述的是摆脱一切束缚、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讲授时,我联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自荀子《劝学》)这一内容,引发学生辩证地看待“有待”与“无待”的关系,明白人生在世,既要有所待,亦要无所待,我们要通过有待达到真正无待的道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由古及今,联系当下,让古文中的人与事立起来,与现今的人和事对接起来。通过引申思辨,我们师生总结出了如下结论:鲲鹏具有远大的目标,凭借无比巨大的动力,自我飞升,不断追求。人也应如此,不沉溺于物欲,不做欲望的奴仆,心不受外物所牵,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途径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它可以使思维视野广阔,更是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我曾引导学生就“未必”这个词语谈个人的观点。结果,同学们巧妙地补充出主语和宾语。如沉默未必是金、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近墨者未必黑等。接着,我继续启发同学们:暂时忘却自己的学生身份,比如就把自己当成鲁迅、朱自清来观照世界和社会。有同学说,个人要敢于说“未必”,敢于说“未必”就是敢于挑战权威和常规。思路打开后,同学们思维爆炸,既向外围辐射又横向类比。有的同学认为,当今世界,国家、社会更需要一种敢于说“未必”的精神;有的认为,一个允许说“未必”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发展活力的民族。这样的发散思维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无疑对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品格等也是很有益的。

途径三: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可以就事物依存的条件逆向思考,也可就事物发展的过程逆向思考,还可就事物的结果逆向思考。这种思辨方式,鼓励多说“但是”,敢于否定,对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很有益。请看下面的一则作文材料:

一小贩用竹筐挑着两个瓦缸,悠然地走在山间小路上。脚下一踉跄,竹筐落地,靠山崖一边的瓦缸从竹筐里滚出来,一直滚下了长满杂草灌木的山崖。小贩看着还留在身边的另一只瓦缸,心头火起,拾起路边的石头将瓦缸砸得粉碎。不过他又觉得好奇,想看看滚下山崖的瓦缸究竟怎么样了。小贩攀援着杂草灌木往下没走几步,便看见瓦缸恰好被卡在两棵小树之间,完整无缺。小贩一声长叹,拿起石头又将这只瓦缸也砸得粉碎,挑着空竹筐回去了。

面对这则材料,有位同学展开逆向思维,从肯定的角度得出更深刻的立意:小贩是完美主义者,当他追求的完美不再完美时,毁灭的念头便悄然而至;当他发现完美仍在,却已被自己扼杀时,毁灭的念头便又袭来;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剧。为了追求这完美,小贩宁可一错到底,摔碎的是罐子,留下的是坦然。这样的逆向思维,令教师不禁感慨:亏你想得出来,真是叹为观止啊。

途径四:综合运用。前面所谈到的思辨途径绝非不可融合,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钱钟书先生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站在钱老的肩膀上,我启发学生:葡萄只有这两种吃法吗?运用发散思维,答案异彩纷呈:随便吃,酿成葡萄酒,只吃好的不吃坏的。运用引申联想的思维方法,由事及理地得出更深刻的结论:随便的吃法是一种坦然面对得意与失意的人生态度;只吃好的吃法是一种宁愿有过错也不愿错过的人生态度。运用逆向思维,则得出这样的结论:凡事不可得过且过,要过精致的生活,必须学会主动选择。

总之,思辨一定要“眼中有可思辨点,心里有思辨方法”,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思辨模式,提高教文立人的效益。董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就主张高度重视思辨训练,让思辨训练常态化、生活化。长期坚持指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他们的思辨必然会一天天地变得更有宽度、深度和力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也会一天天获得发育和提升。高度重视思辨力的培养,为学生插上思辨的翅膀,教他们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这对学生学好文、立好人都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同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