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六次摸到白球后的思考

2014-08-14 05:42胡云生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摸球黄球白球

胡云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65-01

一、案例背景

“可能性”(概率)是新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可能与一定”是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在满足相应条件后,一定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而有些事件则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比如在一个盒子里放入两个黄球,任意摸一次,一定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白球;如果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任意摸一次,则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即可能性)。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原有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过来也会干扰对“可能性”的数学化理解。

二、情境描述

在一次“可能性”的教学中,我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入一个白球、一个黄球,然后要求学生任意摸一次,问结果会怎样?学生回答:“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然后就让学生摸球来确认是否是这样的。结果,连续六位同学都摸到的是白球。“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面对学生的议论,我的额头开始冒汗,心里也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一个念头禁不住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课要上砸了!”到了第七位,一位小女孩终于“争气”地摸到了黄球。我终于舒了一口气,提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教学顺利地转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课后反思

“可能性”一课我已经上过好多次了,但这样的情形还是第一次发生。连续六次摸到白球,怎么会这样呢?课上,我茫然不知所措,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结果为自己额头冒汗感到羞愧,更为没有抓住教学中生成的好材料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感到汗颜。第一次摸到了白球,第二次摸到的应该是黄球;连续两次摸到的都是白球,那么第三次摸到的就一定是黄球了。对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作出这样的判断一点儿都不奇怪。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作出这样肯定的判断呢?显然,这是因为学生对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模糊理解。对“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个随机事件而言,学生的生活经验足够支撑他们作出这样的判断:要么摸到白球,要么摸到黄球。而且学生还会直觉地意识到:摸到两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可能性相等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学生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摸两次,那么一次摸到白球,另一次摸到黄球。我想,这就是学生作出上述判断的原因所在。对于上述的现象,若想作出正确的解释,应该要追根溯源,从究竟什么是“可能性”“概率”和儿童是如何建立起这些概念这两个方面去进行探究。

如在摸球过程中,摸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次摸到的是黄球,第二次一定摸到的就是白球。因为,这里的可能性一样是针对某一次摸球而言的,即不管前面摸了多少次白球,下一次摸球时,出现白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仍然是相等的,各为二分之一。教师如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理解出现连续摸到六次白球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存在并且发生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中对此问题有较为清楚地认识。

当学生连续三次摸到白球后,教师可以提问:

(1)怎么会连续三次摸到白球?(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到每次摸球的结果在摸之前是无法确定的,连续多次摸到白球也是有可能。)

(2)第四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前一次摸球的结果并不对后一次产生影响,初步感悟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心理期望没有任何关系。)

(3)当学生连续六次摸到白球后,教师可以提问:真得摸不到黄球吗?(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盒子里有黄球,只要不停地摸下去,是一定能摸到黄球的。并为今后学习等可能事件打下基础,即摸的次数足够多时,那么摸到的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大致相等。)

(4)当学生第七次摸到黄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对“可能性”有了哪些认识?引导学生阐述对可能性含义的理解。通过以上的层层设问,教师帮助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阶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能性”的含义,也就是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

我想,如果再有这样一次机会,我就能够这样处理了,可是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小了,但这绝对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上述教学同时引发了我对教师自身数学素养的思考,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才能处惊不乱,及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精彩材料,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引领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摸球黄球白球
一题两解应用题
“小黄球”,我的好朋友
球的颜色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摸球游戏
小灵通摸球
有趣的摸球游戏
开心养鼠记
摸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