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萍
教材简析:本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统领全文。作者以时间为序安排结构,详尽而有条理地展示出大海由清晨到上午、到傍晚及入夜各个时段的变化过程。让读者感受到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到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在阅读中揣摩课文的顺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的浩瀚无际和变幻无穷,体会作者对海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感受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交流描写大海的成语、诗词、图片等;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语激趣,设境入新
歌曲导入:《大海啊故乡》,播放大海视频。
师:听着这深情款款的歌,欣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面,让我们对大海更加神往,今天我们就随作者走近大海,感受它的魅力。来学习第三课我爱大海。(板书课题)
师:看了视频,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很博大,汹涌澎湃 。
师:老师有幸亲眼见过大海的壮丽。我喜欢坐在沙滩上看浪花或蹲在礁石上捡贝壳,喜欢习习的海风和翱翔的海鸥,还喜欢大海的平静如镜,天水一色,更喜欢在大海上航行的感觉,近距离地去感受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澎湃!
二、解读“大海”,点击中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看一看与大海朝夕相处的作者,他心目中的大海是怎样的?
生:大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汇报完成板书。(海之色,海之声,海之性格)
师:海是有灵性的,大海的性格犹如人的性格,所以作者对大海有深厚的感情,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直接赞美大海的语句读一读,并找到作者直接赞美大海的段落。
生:我爱大海。 (第一段)
我爱海,爱海的浩瀚无际,也爱海的变幻无穷。(第六段)
师:齐读这段。(板书: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师:通过这两段赞颂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生:总—分—总。
师:分述部分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是按清晨、上午、傍晚、夜晚时间顺序写的,从每段的第一句可以看出。
三、自学为主,整体感知
师:你最喜欢哪个时段的大海呢?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时段的大海,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文中做好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1.学生汇报
生:我喜欢上午的海。(读第一句)这一句写出了上午的海颜色丰富,变幻无穷。
(师板书:色彩丰富)出示课件:的确是这样的,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这变化完全取决于云。
师:不错,继续汇报。
生:硕大无朋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海的色彩丰富,变幻无穷。
师:那你能把这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读得很好,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上午的海涛声明显增大了。
(师板书:增大)
师:对,这里作者有个非常生动的想象,是什么呢?
生:作者说海在做健身运动,也像海在召唤游动的鱼群。
师:说得真好,作者在表达上采用拟人的修辞,进行大胆的想象,充分描绘出上午的大海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接着往下谈。
生:上午的海是变幻的海,显示了海的生机。这时在海上航行真是一种享受,航行的人一定会个个热爱海洋。
(师板书:变幻)
师:上午的海是变幻的,正因为作者热爱大海,才会把它描绘得如此引人入胜,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效果的呢?
生:我们跟随着作者按照海之声,海之色,海之性格去看海的。
生:作者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生:变幻无穷、硕大无朋还有描写颜色的词用得都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也很到位。
2.自学汇报
下面我们就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自学余下的段落。轻声朗读,然后共同交流。
生:早晨的海是沉静的海,显示了海的博大胸怀。每个在海中航行的人都充满了希望,作者从大海的沉静联想到航海人,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作者联想到航海孤寂的人,又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时的海是凄凉的,所以有很这样的感觉。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凄凉的感觉吧!
生:夜晚的海我很喜欢,颜色是漆黑的,仿佛是一个黑箱子扣在海面上,这是比喻句,很形象。
生:海的声音这时候可以用咆哮来形容。
师:哪句话写出了海浪咆哮和狂暴凶恶的样子呢?
生读:狂风——倒在海滩上。这两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大海的狂暴和咆哮。
师:试想一下:狂风在怒吼,巨浪在呼啸,作者联想到在大海之中一叶之舟上的人们,又是何用意呢?让我们用坚定地语气齐读。
(出示四个时段的大海图片)
四、全课总结
大海浩瀚无际,气势磅礴,它使我们心胸开阔,给我们带来无穷的遐思和希望,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课件出示文字)
像清晨的海,有沉稳的性格、博大的胸怀,让我充满希望;像上午的海,灵活多样,朝气蓬勃;像夜晚海上的一叶孤舟,敢于面对挑战,越挫越勇,抵达胜利的彼岸,去领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情!
五、板书设计(略)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