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成全还是败坏

2014-08-07 07:08王海燕
黑河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蒂尔玛蒂尔项链

王海燕

教材分析:

本课为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一直把批判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作为教学重点,但在拜金主义充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和勇于承担责任的闪光点。

学习目标:让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教学重点:马蒂尔德形象新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复述小说《项链》的情节,由结局转入了对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探究上来。

教学过程一: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师:小说情节非常曲折,结局出人意料,那么“项链是假的”合乎情理吗?这种结构安排有何好处?

生(1):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她朋友很快地借给了她,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项链有可能是假的。

生(2):她们去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装项链的盒子,没卖出项链。这就是说明佛来思节夫人有可能为装假项链去买了个盒子。讨论中,学生能够从哲学的层面认识诸多的“意外”,如丢失项链,从整个事件来看是一个转折点,虽属意外和偶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更是点点都在情理之中。除探讨主人公的性格因素外,还找到了小说三处必要的伏笔和巧妙的暗示。

教学过程二:如何理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

师:有人认为马蒂尔德的悲剧是虚荣心在作怪。我们先要明白什么叫虚荣?虚荣和梦想有区别吗?虚荣心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

生(1):这种追求表面光彩的心理,使她心理严重失衡,也因此爱慕虚荣,想入非非,最后导致了悲剧。

生(2):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强弱不同而已,马蒂尔德的虚荣心无可厚非。

师:一个人对未来的追求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如我们介绍过林徽因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打破了女人的美貌是存在于社会价值的观念。她有大志,有大求,淡然地生活,积极地进取,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相比之下,马蒂尔德向往过优越的生活,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就低俗得多。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玛蒂尔德品行中还有哪些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以前往往被忽略。玛蒂尔德是一个被讽刺被批判的对象,除了“资产阶级虚荣心”外没有值得称道的品行。

教学过程三:《项链》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多元解读小说的主题。丢失项链使得玛蒂尔德生活陷入了十年的贫困,可以说毁掉了她的小康生活,但是甘于贫困的偿债勇气又成全了她。在作者看来,最值得肯定的是玛蒂尔德的那种“英雄”气概使她坚守住了作为平民的自尊,使得一个小人物“成全”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马蒂尔德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人类在灾难面前挺起胸膛的感人力量,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得《项链》具有永恒的艺术力量。

师:是“败坏”,更是“成全”。舞会上一夜风流的项链,结果成了套在玛蒂尔德夫人身上的锁链,使她丢失了美丽和平静的生活,真可谓是一场悲剧。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却也为此挽救了她的灵魂,成全了她人格的尊严,她在劳动中获得了人性的回归。联系到小说结尾抖出那串项链是假的,可以认为:玛蒂尔德最初向往而得不到的那些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一样,原来每一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就象真真切切地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真实的,只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多了一些而已。当今,在拜金主义充斥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玛蒂尔德的幽灵在到处荡漾:那种沉迷于追求享乐和虚荣成为一种时尚风气;那些盛装艳服与耀眼辉煌的装饰品,处处显得与众不同,甚至身价那么的高贵,唯利是图的丑恶观念随时随地都在腐蚀着整个社会驱体,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然而,莫泊桑通过《项链》告诉我们:人必须不断地跟自身的弱点作斗争,否则,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教学后记:

1.鉴赏了小说精巧构思和布局产生的结构艺术之美,感受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获得了文化启迪。

2.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品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求实精神。

3.关注学生个性,关注当下需要与发展需要,关注社会、政治主题遮挡下的人性诉求。

学生是主体,老师是配角。把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的舞台——这是我们教师的奋斗方向。

(责任编辑 刘新蕊)

endprint

猜你喜欢
蒂尔玛蒂尔项链
丢失的项链
项 链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读《项链》有感
找项链
我的爱一直陪着你
十年蜕变:重读《项链》的思考
青鸟
真心假项链
裸婚总统帕蒂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