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军
【关键词】《容积与容积单位》 教学反思 学习起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84-02
《容积与容积单位》一课,学生既要了解“容积”的概念,又要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刚学完《体积与体积单位》,只要讲清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再补充两者之间的转化练习,把“提高转化正确率”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就可以了,其实那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设计,不但无法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无法积累基本的活动技能经验,而且也无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无法感受1升与1毫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一、根据教学前测,把握学习起点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确定教师“教”的方式。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数学活动。笔者对执教班级通过访谈形式进行了前测,通过对学生的前测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结果如下表。
1.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与体积单位》,74%的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知道容器有容积;沟通“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80%的学生会求容器的容积。
2.经验起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一些容器,再加上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有94%的学生知道液体常用容积单位升与毫升来计量。但由于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的实物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也很难接触到,所以对“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难以感受;对“倒一倒1毫升与1升水有多少”操作起来就非常困难。从前测来看,只有20%的学生能基本正确操作,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起点:刚学了《体积与体积单位》,学生在脑中寻找知识原型时,只要恢复前几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不需要盲目搜索以往所有知识,98%的学生认为学习《容积与容积单位》很简单,很有信心。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呢?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这些活动经验有助于数学活动的展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操作,既动脑,又动嘴,还动手,运用恰当的器材,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方式,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片段一】认识1升与1毫升
(一)认识1升,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描述1升水有多少。
2.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毫升清水的量筒,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升水,并描述1升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升,与1升差不多,比1升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1升大约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升水刚好倒满1立方分米大的盒子里,说明1升=1立方分米……
(二)认识1毫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
1.在第三个500毫升量筒中出示1毫升蓝色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
生1:(很吃惊的样子)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升水太少了,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用针筒抽出1毫升蓝色水,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有什么想说的?
(三)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毫升的水,并把1毫升的水放在手心,放入1立方厘米正方体小塑料盒中,说说你的感受与想法。
生1:1毫升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毫升的水刚好能放入1立方厘米的小方盒中,说明1毫升=1立方厘米……
3.展示1毫升—→1升的变化过程
(1)指导学生用针筒1毫升1毫升地抽,抽出10个1毫升的水,注射到杯中,仔细观察,再说说你的感受。
(2)把10个同学抽出的10毫升的水都倒入到一次性透明的纸杯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杯中的这100毫升的水有多少?
(3)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毫升的10杯水一起倒入1立方分米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说说你的感受?
【反思】在认识过程中,初步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一、在单位认识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透明塑料盒,建立1升的表象,学生初步感受1升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毫升的蓝水,通过1升与1毫升的比较,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表象,感受1升远比1毫升多得多,1毫升只有一点点而已。既强化1升的表象,又初步建立1毫升的表象。然后,通过针筒抽出1毫升的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1毫升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毫升水、把1毫升水放入手掌等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深化1毫升,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
二、在单位沟通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升有多少后,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沟通1升与1立方分米的联系;同样把1毫升的水注射到1立方厘米的小方格中,沟通1毫升与1立方厘米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立方分米与1立方厘米的知识,迁移到单位容积1升与1毫升中,帮助学生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三、在变化过程中,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升与1毫升后,又用针筒抽出10毫升,倒出100毫升和1升水,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如1毫升大约一个手指头大小,10毫升是一瓶双黄莲口服液的容量,100毫升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1升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中,亲身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真正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片段二】:倒一倒,喝一喝
(一)倒水活动,量化1升与1毫升
1.指导学生先倒1毫升,再用针筒抽一抽,来验证1毫升,说说你的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少了点,于是又倒了几滴,现在刚好是1毫升。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也用针筒验证,结果相反,多了点,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现在也是1毫升。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结果与1毫升差不多……
2.指导学生倒10毫升,并用针筒验证。
3.指导学生倒满100毫升,用量筒验证。
4.指导四人小组学生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升的水。
(二)喝水活动,体验1升与1毫升
1.引导学生喝杯中1毫升矿泉水,谈谈喝水的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毫升的水就是喝1立方厘米的水……
2.引导学生喝杯中10毫升矿泉水,再谈谈喝水的感受。
3.引导学生喝杯中100毫升矿泉水,也谈谈喝水的感受。
4.引导学生如果喝1升矿泉水,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那太多了,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要喝1升水,也就是5杯水,有点多。
生3:喝完1升水可能肚子涨的难受……
【反思】在体验中,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一、通过倒水活动,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验。
在教学中,通过倒一倒的活动,学生按“1毫升、10毫升、100毫升、1升”的要求倒水,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倒多少水,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再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学生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原有不确切的认知原型,在观察中建立1毫升、10毫升、100毫升、1000毫升(1升)的表象,体验单位容积量,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二、通过喝水活动,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从喝1毫升、10毫升、100毫升,甚至试想喝完1升水。在喝水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到喝1毫升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毫升的水刚好是一口水,像是喝双黄莲口服液一样;喝100毫升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毫升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升的水是有相当难度的……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加深体验单位容积量的深刻记忆,真正理解1毫升与1升,深化感受1升与1毫升的实际意义。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