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绮馨
【关键词】数学广角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76-01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数学课标实验教材新增设的一个特色板块,教材把一些来自于生活的问题以数学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渐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相关内容思维含量比较高,不少学生在学习后还似懂非懂,在课堂中会看到烙饼烙乱了、植的树不清了、重叠搞混了、次品称不出了、打电话打蒙了等。如何切实提高“数学广角”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试图结合一些教学实例从情境创设、找准知识生长点、优化思维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善用教材,巧设情境
仔细研读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广角”版块无论在例题情境的设计,还是在习题的设计上,都在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天天要穿的上衣和下装的搭配问题里面蕴含着排列与组合思想;给客人沏茶蕴含着渗透优化思想;植树里蕴含着数学建模思想;邮政编码蕴含的是编码的学问等。如何将这些静态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为动态的教学情境,是教材的使用者需要深思的问题。以《数字与编码》的教学为例,用课件展示老师一天的生活,在这一天中出现了常见的邮编、门牌号、公交站牌、车牌号、银联卡号等编码,让学生体会到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接着引导学生在“给自己编个性学号、给身份证找主人、巧用身份证号破案”等教学情境中,感悟到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由此逐渐感悟数学思想,并从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层层设疑,理寓其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广角”的思维含量较高,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常规教学中,以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教学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在通过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中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途径之一就是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设置障碍,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质疑,进而产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吸引学生层层深入地挖掘、探究。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由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开始,引出画、找、推和以小见大的数学学习方法。然后由剪绳子的简单问题入手,引出植树问题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三种不同的情况。通过层层设疑、引导探究,学生逐步推导发现了不同情况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植树中总结出的模型推广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三、优化思维,反思提升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优化与提升,而数学的教学活动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不仅要善于为学生搭建一个亲历探索知识发生全过程的平台,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亲历问题发生、探索与解决的过程,从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在教学活动的推进过程中,适时进行点拨与知识的归纳提炼,达到优化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笔者巧借一年级问题“小明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是第5个,这个队共多少人”引入,让学生圈出两个5,初步体验“重叠”的小明,渗透集合思想的雏形。接着抛出新问题:“三(1)班参加语文活动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活动组的有7人,参加两个组的一共多少人?”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这种情况的几种可能性,再问:“怎样呈现出来更一目了然呢?”引导学生用表格、集合图整理,最后展示两个集合圈的动态变化过程,梳理对集合图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以一系列的问题串作为学生思维的敲门砖,不断用数学思想点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点击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思考问题,摆脱固定思维模式,寻求最佳方案,直到最后能主动应用。
总之,“数学广角”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仅掌握了某样知识,更能逐渐感悟到掌握知识的思想方法。尽管“数学广角”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多,但是它的教学价值和在后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课堂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跨越教学盲区,多一分思考、多一些实践,走进学生的心,让学生们在享受成功,享受学数学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数学广角”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