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錋
摘 要:本文从语料库中同时选取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则新闻,它们都是记叙关于因甘肃大暴雨所导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从已给的数据结果分析表明由于两家主流媒体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导致他们措辞选择的不同,这种措辞的不同具体地表达在了对于事件命名上;对于话语表达方式的审查往往是通过新闻来源的角度和演讲报告的模式。记者在新闻报到时就会有意识地做出的词语选择和倾向;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隐藏在政治类和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之中,也同样在洪水等灾难的新闻报道中存在。
关键词:语篇分析;语言;意识形态
语言是人类最特殊 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目标语言主要被视为一种研究对象,为其母语人士更好地习得语言而做准备。反之,语言和文字能够被使用,主要也是考虑到它自身所具备的“传播性”和“社会性”。本文选取了《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关于中国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新闻报道。分别从三个不同视角,即词汇的选择,报道和演讲形式来分析相同事件下的不同角度的新闻报道。
一、措辞选择
词汇整理(Classification)主要是通过整体词族(group)的选择来实现,这是在新闻篇章产生过程中,对于其意识形态的表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在文字表达中,趋向于选择一类词族或名称而放弃另一类,就能够从文本中解码出写作人当时的个人态度或是个人倾向等重要信息(辛普森,1993:141)。很明显的是,《中国日报》在报道中选择了更多的积极词汇如“save”, “provide”, “survive”, “organize”,“boost”来阐释中国现在积极采取各种救援行动。相反,《纽约时报》多次重复强调的动词如“hit”, “destroy”, “flood”, “submerge” ,“damage” 用来揭露政府当局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能够让读者间接判断出的事实是最佳时间(the best chance of survival)已经错过,希望渺茫,暗示中国政府并非采取高效、高速的措施来施救与处于艰难环境中的灾民。我们可以看出从字里行间中《纽约时报》一再暗示,当地人民在人身财产收到损失后贫苦的生活状况,政府的低效和怠慢,始终秉承的一种极端偏见态度。
二、词汇来源与表达形式
在分析新闻语篇,我们会特别关注其中的间接引语,这是因为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毋庸置疑。语言学家菲什曼(1980:92)甚至指出:“新闻报道的基本原理就是去的间接描述、参照第三方的言语表达。”所以,在提取和研究新闻篇章时,我们必须要关注其主要来源,同时还要考究到其表达形式。
两则新闻都提供了具体的新闻信息来源和报道模式,但可以发现,《中国日报》在新闻报道了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公开的具体的信息,而《纽约时报》则更倾向于使用非具体的信息来源。而当出现非具体新闻信息时,《中国日报》的新闻记者更倾向于使用间接引语来进行简单描述。但当涉列到具体受访者,《中国日报》则更多地使用直接引语言来表达事件真相,而在《纽约时报》中,明显可以看出,直接引语在整个语篇报道结构中只是次要位置,相反,间接引语出现的频率却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和地位。下面是一些具体实例:
(1)Since excavators cant reach the affected site, we can only use spades and our hands to reach those buried,” Niu Yongfu, deputy chief of staff with the Gansu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told China Daily on Sunday evening. (China Daily)
(2)Then there were landslides, and many people were trapped,” he said. “Now sludge has become the biggest hindrance to our operations. Its too thick to walk or drive through.”(The New York Times)
例句(1)和例句(2)都是政府人员对受灾严重性的评说,从例句(1)的表达结果可以看出,军方与武警各级领导协同当地政府和部队正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救援措施施救灾区受灾人民,从一些关键词如spades、hands读者也可以间接得出结论施救过程十分困难,进度缓慢,但尽管存在诸多困难,士兵们的就在决心没有变,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仍是第一任务,报道人通过直接引语也让读者读出了说话人的积极方向,而从例句(2)中新闻篇章中却选用了过多的形容词最高级形式如“(受灾最严重的)worst-hit”, “(最严重的洪水)worst flooding”,“(最大的)biggest”仅仅给读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正在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救援人员对于现在的困难时无计可施,只能等待转机,而且,文字中带有明显的断章取义,给读者带来一种偏见与扭曲的信息,除了为读者提供了具体信息来解释现状以外,大部分篇幅是在描述收到灾害的严重影响,救援工作根本无法有效进行,笔者认为这种对于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6-68.
[2]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2004(5).
[3]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 2000(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