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娟 刘经天 杨毅
摘 要: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人才规格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面对高校转型和社会人才需求,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学校重视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应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模拟与实践相结合;竞赛与交流相结合构建“六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六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大学生已成为社会经济需求,知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造就一种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培养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学校重视,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思潮的出现首先得益于教育工作者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创新。只有教育工作者勇于更新理念、勇于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才能创造一个创新创业型大学。80年代以来,比尔盖茨的微软神话,硅谷的奇迹,等等无不是以科技创新的创业活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创建一个创新型国家带了资源和动力。所以高校师生的以科技创新的创业需要整个学校一起来行动,而不能单靠某一些领导、某一些老师,某一小群体。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了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通过系列的措施,要求在校学生积极进行学生科研立项和进行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建设高品质、科技型、知识型、智慧型的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创新、科技的人文校园;专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成功的企业引进来,通过讲座,交流,竞赛等等活动来搭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桥梁。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潜质
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具备潜在企业家素质的,学习能力强,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勇于挑战,往往这些潜在并不是从某一个方面学来的,某一堂课上学来,需要漫长的过程,从教师的课堂上从自己的经历中,从某些成功的事例中等等潜移默化。所以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激发学子们创新创业潜质。
第一课堂是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第二课堂是学生与周围环境交互产生新知识、新火花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首先,掌控第一课堂的老师必须先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也需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型的人才。知道如何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和创业的潜能和想法,在第一课堂的授课中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中,为广大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学生创业训练活动;再者,第二课堂由学生自己主导的,作为高校首先领导必须高度的重视,为学生们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重视高质量的,高创意,高品位,高科技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建立校内的创业园;建设合格的指导教师团队;设立科研基金,文化基金,创业基金,创新基金建立完善可行的措施,让学子们能在第二课堂上,结合专业知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突破,形成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整合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所创新,从而解决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
3.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有着很多的想法和十足的干劲,高校应该把握学校与学生的特色,有效的整合校内外资源,集中科研力量,实现成果的共享,为学子们提供学术科研和自主创业的平台和专业的校内创新创业体系,通过为学生搭建“勤工助学式创业基地”、“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乃至“地方产业园”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研基地,实现实践育人;建设创新创业平台,设立创业资金,提供创业活动顾问,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软硬件环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能的培养方式,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的创业和创新中去。实践证明并不是一定是一流的高校才能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黄淮学院自己开创的科技创新园让学子们获益,让学校获益,让地方的经济获益,通过科技创新园科技成果应用而生。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并不能一味的复制别人的路,但是一定要看到共性的地方,充分的学习和应用,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让校内的实践体系真正的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才是合格的实践体系。从而通过创业基地、孵化园、产业园的建设让高校自己能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路子,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地方高校所在的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4.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搭建育人平台
高校教师想要能够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发展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是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专业知识上教师的知识必须符合行业知识的需要,所以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上,校内提供的师资必须是优秀的,具有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然而往往校内师资在科技攻关的能力挺强而往往行业知识,创业能力却有限,所以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聘请校内优秀师资和校外优秀企业家担任指导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和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在师资的培养和外聘校外导师上需要下大量的共发放,但是知识和条件是积累的过程,当校内的创新科技产业园发展之际,社会的公司入驻校园,校内老师可以担任公司的顾问指导,公司的专业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可以担任人才培养的企业导师,从而真正的将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搭建良性的育人平台。
5.在模拟中实践,组团式开展综合模拟创业实践
作为高校开展创业模拟实践综合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同时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商业模拟教学技术来实现创新创业模拟课程来区别于传统的培训说教和空洞的内容讨论,区别于传统的知识灌输。让学生们在教室的指导下,由4到6名学生分组来组成模拟的企业和团队,参与体验,为完成经验目标,借助现代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参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团队组建、分工,创业机会的识别,企业形式的选择,创业评估,企业注册,创业计划书的设计到战略规划、市场研究、生成计划、研发投入、销售管理、市场开展企业试运营等过程,最后到运营成绩的总结回顾,让学子们掌握在真实的企业运营中会遇到的各种决策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运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从而对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知识技能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并达到提升综合管理技能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与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激发学员的创业热情,提升实践经验,在对抗中提升技能。在创业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顾问等多重角色。这样的训练需要提供有非常逼真的模拟训练场景,为训练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和服务,同样的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不间断的企业充电的学习和进阶。
6.交流与竞赛相结合构建校校交流平台,共同成长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信息技术水平大赛”“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等竞赛,激发学生创业的灵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积极积极进行创业过程,尤其是进入到复赛环节的现场答辩环节,获得企业专业评委老师的点评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比赛环节通过与其他的团队的交流,或许并不是直接的交流,但是通过间接的交流也让他们能够找寻到自己与别的创业团队优势与差距,了解现行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融合,新的创业体系的出现等等,从而进一步为自己的创业项目给出合理的评价和明确发展的方向。
同时通过竞赛,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进一步密切校企关系。用社会、行业、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通过企业人员参与评判,及时发现学生创业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举办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培训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竞赛,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参赛,使一线教师进一步熟悉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自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教师亲自指导和参加大赛从而进一步强化实战技。同时大赛提供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点亮了学生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地职业教育.2012(12)
[2]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3]陈中蕾.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1)
[4]王建华.加强高校自主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2)
作者简介:蒋文娟(1983.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刘经天(1981.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杨毅(1982.1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软件工程。
基金项目:《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研究》(2013-QN-164),201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