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社会的不幸:《儿子与情人》的社会批判

2014-07-25 18:28刘艳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工业化悲剧

刘艳

摘 要: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讲诉了矿工莫瑞尔一家的家庭悲剧。本文以莫瑞尔一家妻不妻,子不子的错位家庭关系为切入点,从家庭婚姻生活的破灭以及儿子们的爱无能两方面展开深入的人物和社会分析,指出工业化进程才是造成这个家庭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不幸的根本原因,揭示出小说重大的社会批判意义。

关键词:家庭;悲剧;工业化;社会批判

劳伦斯被视为20世纪英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在短暂的一生里,劳伦斯为全世界的读者创作了许多充满争议和独具特色的作品。读者常常会惊叹于他对性爱的大胆描述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描绘。劳伦斯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矿工,母亲在婚前是教师;家庭贫困且不和谐。幼时的劳伦斯深受母亲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革命。所有的这些都在其作品中予以了深刻的体现。《儿子与情人》作为劳伦斯的早期作品,具有浓重的自传色彩。劳伦斯在作品中成功地将现代文明的灾难和不幸融汇进了莫瑞尔一家的家庭悲剧,这也赋予了小说重要的社会批判意义。

一.家庭婚姻生活的破灭

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洗礼。工业化的实现极大地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成為雇佣工人。乡村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其对应的人际关系也顺而被打破。背井离乡的人们并没有在城市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仍然过着贫苦的生活,甚至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在此情况下,人性极大地被压抑,甚至扭曲。家庭及其成员,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单元,首当其冲地经历了这种改变带来的灾难。

《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夫妇的相遇是美好的。华特•莫瑞尔从十岁起就从事矿工的工作。年轻的莫瑞尔有着英俊的外表。在一次舞会上,吉楚德•科帕德第一次见到莫瑞尔。在她看来,这位“留着随意黑发”的年轻矿工举止绅士,并“对每一位邀舞的对象都带着同样的笑容”。并且,“这位男子散发出的生命感官上的微黑的金色温柔就像烛火,如同她的生命般不受思想和灵魂的阻碍和钳制,甚至超越了她,这对她而言是如此的不同”[1](18页)。科帕德在这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矿工,对他们的生活更是一无所知。她只是想象着他和众多的矿工一起在地下辛苦地劳作,直到深夜才走出矿井。每天,他都面对危险,但仍对生活抱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极大地吸引了她。实际上,科帕德对莫瑞尔是一见钟情。因此,在没考虑两人社会地位悬殊的情况下,科帕德就决定嫁给这位年轻的矿工。科帕德和莫瑞尔的婚姻建立在爱情之上,这常被视为最理想的婚姻。他们应该过上幸福的生活。小说也是这样描述的“第二个圣诞节他们就结婚了,婚姻的前三个月她感到极度地幸福,前六个月她也是很幸福的”(19页)。

然而,在那时,如此的爱情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一旦与现实相遇,它立即便会破碎。就在婚后的第七个月,现实的柴米油盐将科帕德美丽的爱情击碎。她偶然发现丈夫其实一文不名,他们居住的房屋是租的,家具的账单尚未支付,之前提到的银行里的存款也只是谎言。科帕德崩溃了,一下从幸福的顶端跌落到了失望的深渊。她不再和丈夫言语,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因为“她骄傲尊荣灵魂中的某种东西晶体化了,坚硬如石”(22页)。科帕德的改变只是验证了爱情不管多么的美好,在现实,或是金钱和财富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莫瑞尔夫妇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和环境里,他们的关系必然逃不过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约束。

对于莫瑞尔和他的妻子,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一开始便决定了他们婚姻的悲剧。莫瑞尔出生下等家庭,没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他粗俗,甚至是粗鲁、不可理喻。他不可能理解生活的意义,对此他也不感兴趣。并且,他沉迷于喝酒来逃避生活的苦难。她的妻子出生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也坚守严格的清教伦理道德。她嫁给莫瑞尔,是因为在那时她确是爱莫瑞尔的,也部分地因为她家庭的贫困状态限制了她嫁给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男士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她曾相信她能将她的丈夫改造成一个具有中产阶级伦理道德的理想男士。婚后,她积极地帮助丈夫戒酒,努力让他有所担当,并培养他的风度和宗教信仰。然而,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莫瑞尔不仅没被塑造成理想的男士,反而被逼得情绪失控。

莫瑞尔的天性是极度感官化的。对他而言,只有能感知的才是真实的,他不可能用妻子的逻辑来改变自己。作为一名矿工,莫瑞尔只能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勉强养家糊口。几乎整个白天他都只能待在黑暗的矿井里,像牲畜一样劳作,这极大地压抑、甚至是扭曲了他的天性。他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失去工作将带来更大的灾难。生活是如此的残酷,只有酒精才能让感觉麻木。也许这正是许许多多像莫瑞尔一样的矿工沉迷于喝酒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正是科帕德所不能接受的。并且,辛苦的劳作也使得莫瑞尔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更谈不上交流,这使得家人渐渐疏离他。在婚姻破裂之后,莫瑞尔夫人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孩子上,并将自己对莫瑞尔的恨潜移默化地灌输到了孩子心理。孩子们逐渐长大,自然地站在了母亲一边,将父亲视作是无关紧要的人,甚至想取而代之,如保罗。因此,在这一场婚姻和家庭之战中,莫瑞尔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也注定是个悲剧的角色。

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科帕德也是失败者。她带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幸福期许进入婚姻,但却只在七个月之后,就迅速地跌入了万丈深渊,从此以后是无休止的挣扎、冷漠和绝望。夫妻之间不再有温情,而是旷日持久的漠视和冷战—“一场只能以一方死亡才能终结的残酷、血腥的战斗”(23页)。最终,曾经的爱人成为了她眼中的路人。然而,作为一名有着正常情感的女性,科帕德仍然拥有对爱的渴望。在对夫妻生活感到彻底失望之后,她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抚养儿子身上,并试图用儿子来取代他们的父亲,从而部分地补偿自己从丈夫处缺失的对男性爱的渴求。

二.儿子们的爱无能

莫瑞尔默许了妻子情感的转嫁,也将自己的地位让渡给了儿子们。科帕德厚重的母爱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出口,但这一出口并未给她带来真正的解脱,而是更多情感上的纠结、错位和迷茫。对于她的儿子们,过于浓烈的母爱使他们对母亲有着异乎常人的依赖,在心理上形成了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既毁掉了他们与父母正常的关系,也压抑了他们天性中对女性的爱,并为他们与其他女性建立起正常和谐的性关系制造了重重障碍。

威廉是家中的长子,也是母爱的第一位受害者。小威廉漂亮聪明,母亲为他感到骄傲。她把他打扮得像富家小孩,“戴着装点有鸵鸟羽毛的小白帽,配上白色的外套”(24页)。尽管这样的装束与他们的矿工生活不服,但却符合莫瑞尔夫人的品味。她不能忍受儿子在将来成为矿工,甚至仅仅是这样的想法。她希望儿子成为有着稳定收入的绅士,因此她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小威廉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当他二十岁到伦敦工作时,他实际上已经成为有着120磅年收入的中产阶级。在成功实现母亲将他培养为上等人的愿望之后,威廉也开始追求年轻女士,和她们约会,这让他的母亲感到既骄傲又嫉妒。她希望儿子能在城市中立足,但同时,她也担心儿子爱上某位女子,不再属于自己。威廉选择了年轻的莉莉为未婚妻。莉莉漂亮,但不那么聪明,品味也不好;并不符合母亲给他设定的理想形象。威廉时而瞧不起她,但又无法抗拒她的吸引。他的身体渴望这位轻佻的女士,而脑海里想着的却是自己的母亲。当他决定与莉莉一起生活时,他对母亲感到抱歉,并谴责自己。内心的挣扎外化为身体的疾病,在身心的双重打击下,威廉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威廉之死并未让莫瑞尔夫人内省。相反,她将自己所有的心力都放在了第二个儿子—保罗身上,并且付出了更多的爱。这是因为一方面他认为这个儿子不是因爱而生,因而每当看到他时都感到愧疚,希望用更温柔的爱补偿;另一方面在威廉死后,她也需要找新目标来转移注意力,抚慰自己被丈夫伤害的灵魂。一出生,保罗就生长在满满的母爱里,他的性情也极大地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占据了他思维的全部,也是他童年时唯一的朋友。父亲的急性子和情感上的粗枝大叶只会给他带来压力。随着逐渐长大,他对父亲的恨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对母亲的爱也变得越来越浓烈。他总是希望取悦母亲。当莫瑞尔在矿下受重伤被送往医院时,保罗对母亲扭曲的爱达到了顶峰,他愉快地扮演着丈夫的角色并宣称自己是一家之主。他希望父亲从家消失,以便让他和母亲单独相处。莫瑞尔夫人的反应进一步鼓励了他。对儿子送给她的花束,她像接受爱的信物一样接受了,并以“热切的语调”称赞花儿的美丽。莫瑞尔夫人视保罗为儿子,也为情人,这让保罗也将她既待为母亲,也待为情人。母子之间异常的关系唤醒了保罗对异性本能的欲望,同时也让这种欲望变得畸形。

保罗经历了两场恋爱。无论是米瑞安,还是克拉瑞,都不能成全保罗完整的爱。在与米瑞安的相爱中,保罗体验到了爱情给灵魂带来的愉悦,但也经历了身体本能被压抑所带来的不安、痛苦和仇恨;而与卡拉瑞的相处则带给他性爱满足之后的空虚、迷茫和失落。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母亲扭曲的爱。正常情况下,母爱会帮助儿子和其他女性相爱;但对保罗而言,母亲的爱已经扭曲变形,爱的能力只能停留在母亲身上。由于保罗无法摆脱母亲的控制、形成自己独立的性愛,他就根本不可能完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蜕变。最终,他也不可能成长为一位真正的男性。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讲诉了一个家庭悲剧故事。莫瑞尔夫妇不和谐的婚姻给儿子们带来了不幸,阻止了他们成长为正常的男性。本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谋杀了这个家庭和它的成员。从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劳伦斯向读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邪恶怪圈。工业化和艰难的工作环境毁掉了劳作的男人,他们顺而毁掉了家中妻子的幸福,这些妻子又用过度的爱毁掉了儿子独立的人格,有着畸形心理的儿子们又毁掉了他们的女人。周而复始,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是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悲剧。

注释:

[1]小说摘引内容均由作者根据英文本翻译。

参考文献:

[1]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td. 1913.

[2]邓箐:《儿子与情人》中的家庭和社会因素透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12期。

[3]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徐晓晴:从《儿子与情人》中的婚姻裂变看英国工业文明的悲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工业化悲剧
伟大的悲剧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从“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儿子与情人》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