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儿子与情人》

2016-06-30 21:42孔佳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自我

摘 要: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人格,发现保罗的本我和超我总处于一种碰撞的状态,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他与两位恋人的关系中。保罗这种扭曲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保罗母亲和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简介:孔佳佳,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1、引言

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独特和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思想细腻,大胆且深邃,在其代表作《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对人际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故事的大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母亲莫瑞尔太太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后来又遭受到长子去世的打击,便将所有的希望都转移到保罗身上。因此,保罗与母亲的关系异常亲密,在这种亲密之中甚至滋生出不同寻常的依赖,以至于他缺乏爱别人的能力,他也因此备受折磨。本文致力于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角度解读文本中主人公的自我,以揭示主人公人性扭曲的内在心理根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文学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分析人的潜意识而闻名,并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只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是理性化的自我,作用在于以“道德原则”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2、保罗的人格结构

保罗的人格在在他与米丽亚姆和克拉拉的关系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与米丽亚姆的关系体现了他的超我。保罗与米丽娅姆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保罗渴望把这种激情同肉体上的激情融为一体,而在与米丽娅姆的交往中,他的这种渴望受到了抑制。米里亚姆从小受到的教育是绝不可以失去童贞,她爱保罗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她把委身保罗视作基督一般的自我牺牲,她不能完全的交出自己,这也就意味着她不能完全的接纳保罗,这让保罗备受折磨,好像自己热情的火焰无处可去,只能在体内灼烧自己。事实上,保罗也对童贞非常的羞怯,他需要有人把他带出这个困境,而米里亚姆,一个比他更羞怯的人,是绝不可能救赎他的。相反,在米里亚姆面前,日渐膨胀的欲望使得保罗加深了自己的罪恶感,这是本我同社会的反抗,但在与米里亚姆的爱情中,他最终败给了社会,而他的自我也就只能到别处去寻找实现,保罗精疲力竭了,除了离开,他别无选择。在与米里亚姆的感情中,保罗克制了自己的本我,以至于自我发生了变化,人格产生了扭曲。内心的火焰在米里亚姆这里没有得到宣泄,为他的热情找到出口,这成了他在当下首要的需求,而克拉拉·道斯抚慰了他的焦躁不安。

保罗与克拉拉之间的关系则反映了保罗内心的本我。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构成部分,这些强烈的发自本能和欲望的非理性冲动,一味追求满足。在米里亚姆那里得不到满足的本我在克拉拉这里找到了归宿。一想到克拉拉,他就浑身发热,好像有一团活生生的东西,一个新的自我,一个新的意识——本能与冲动。克拉拉是个有夫之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为社会所不容的,这肯定是违反了超我的原则,但是他内心的欲望如此强大以至于让他可以忽视社会的眼光。与克拉拉在一起,他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经历过一段疯狂的岁月之后,他的本我得到了宣泄,自我得到了平衡。可是很快,这种平衡又被打破。克拉拉满足不了他的精神需要,他们更像是肉体上的伙伴,但却从未走进彼此的心灵,他们的灵魂是分离的,也是孤独的。渐渐的,内心的空虚开始压过一切,过去的欢愉甚至开始成为一种负担,保罗又开始受到了束缚,内心又尝到了痛苦,当他冷静下来再次审视这一段关系的时候,社会的准则开始起作用,最终他出于罪恶感和责任感把克拉拉还给道斯,这里的罪恶感和责任感都是超我的外在表现。

3、本我与超我的碰撞

保罗的本我与超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碰撞,而保罗自身也在两股力量之间苦苦挣扎。在与米里亚姆的感情中,他的超我压过本我,但在压抑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离开了米里亚姆;在与卡拉拉的关系之中,他的本我胜过超我,然而当自我得到平衡之后,两者又再次失衡,他又选择了离开。其实,他的人格与他的母亲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保罗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矿工,粗鲁暴躁;母亲莫瑞尔夫人则出身上层社会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温文尔雅。两人婚后不久,因性格、志趣的差异,常常争吵打闹,夫妻两人形同陌路。当然,这里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在维多利亚时代,女人总是或者说是只能依附于男人,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莫瑞尔太太对于上层的中产阶级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可她的丈夫在她看来是个没有上进心的男人,当她发现丈夫不能让她过上想要的生活之后,她便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将自己的所有热忱都奉献给了儿子,儿子们也都积极回应了母亲,而保罗对母亲尤其体贴入微,关心着她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保罗成为了莫瑞尔太太的工具,她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行地加在了保罗的身上,扼杀了保罗的个性。更重要的是,莫瑞尔太太还诱导保罗鄙视父亲,这也为保罗的恋母情结埋下隐患。父亲对于儿子而言应当是个伟大的存在,可以说每个儿子小时候都是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在自己心中都对成为怎样的男人有些许期待,可是莫瑞尔太太剥夺了保罗的这份期许,也使保罗丧失了男子气概,使他丧失了去爱人的能力。

保罗起初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只是一心的想要回报母亲的期待,尽管可能这份回报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掺杂了什么其他的因素,他只深情地告诉母亲:“有了你,我决不会结婚——永远不。”后来,他却只能对她抱怨:“你活着时,我永远也遇不着合适的女人。”这时,他已经发现了母亲对他的影响,虽然他也曾经反抗过,可最终还是难逃母亲的影响,以至于最后他甚至希望她能够死去。

另一方面,保罗本我和超我的碰撞还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的地位不高,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社会对女人的童贞特别看重,它要求人们学会克制。保罗和米里亚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都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在最好的岁月里,他们都以自己想要与爱人有身体接触为耻,不止米里亚姆,保罗也尽力回避着与米里亚姆的身体接触。劳伦斯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他在小说中写道:“他( 保罗) 认识的许多很好的男人都像他一样,被他们自己的童贞所束缚,无法解脱。他们对他们的女人极其敏感,宁可永远不拥有她们,也不愿对她们有一丝一毫的伤害和不公平。”莫瑞尔太太深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为人特别冷静和克制,保罗自小就佩服母亲的这一点,认为母亲是圣洁的,当他对米里亚姆有渴望的时候便也更觉自己的龌龊。

4、结语

正如保罗所料到的那样,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真正摆脱了束缚。米里亚姆又找到了保罗,想要安慰他受伤的心灵,但是却被保罗拒绝了。可能他对刚获得的自由感到茫然,也可能在经历过这些之后,他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结尾处,保罗紧握双拳,紧闭双唇,尽管四周黑暗笼罩,他仍坚定地向前走去,把过去抛在了身后。

参考文献:

[1]Lawrence·David.Sons and Lov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1994.

[2]冯季庆.劳伦斯评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3]胡亚敏.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03:35-38.

[4]罗艳.本我与超我的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薛丽.从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J].作家,2012,22:154-155.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自我
保罗莫瑞尔融入超我的俄底浦斯情节
认同的崩溃
作文需“自我”感受在场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恋母情结
成长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