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莫瑞尔融入超我的俄底浦斯情节

2017-03-15 16:12石兴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自我

石兴

摘要:《兒子与情人》是关于一个男子如何被畸形的母爱所束缚,又试图挣扎从中解脱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的故事。西方文学评论家往往会把此故事与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联系起来, 认为此书是对恋母情结的生动展示。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但凡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评论,绝大多数的论断是保罗的恋母情结应归属其本我。本文将通过对《儿子与情人》一些关键情节的剖析,并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多个理论论证其恋母情结已经部分融入了其超我之中,这也是造成保罗一生情感悲剧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弗式心理学理论;恋母情结;本我;自我;超我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一位怪杰。他那背离主流的极端的文字无论于他身前或死后都备受世人关注。而《儿子与情人》作为其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也一直备受评论家的青睐。此书曾被说成是弗洛伊德主义的第一个文学文本。此书原名为《保罗莫瑞尔》而非现在的《儿子与情人》。之所以异名是因为劳伦斯在创造此书时并不了解弗洛伊德,然而他当时的恋人弗里达的前情人罗格却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弗里达从罗格那了解到了弗洛伊德,而她在读过劳伦斯的这本书后也立即认定这是典型的弗洛伊德意义上的俄狄浦斯式文本,并向劳伦斯提出了这一观点,劳伦斯随即受到启示更改了书名。而书名中的“儿子”与“情人”实则是指保罗在他母亲莫瑞尔太太生活中所扮演的两个角色。这也从侧面论证了劳伦斯本人是赞成保罗的确有俄狄浦斯情节这一观点的。那么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视角来研究“保罗”这一形象其实是可取。

一直以来俄狄浦斯情节都被视为是只存在于本我的范畴,而超我很自然的被赋予了压抑并控制这一情节的职能。这样看来超我与俄狄浦斯情节好像永远是处在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上,然后真的是如此的绝对吗?俄狄浦斯情节是否也可融入超我之中呢?以下将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多个具体理论论证保罗的恋母情节实则已经融入了其的超我之中。也正是这种融入超我的恋母情节最终导致了保罗一生的悲剧,即使在母亲死后也无法摆脱其情感控制。

(一)萌芽于婴孩时期的爱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保罗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时,莫瑞尔夫人已对其投入了不同寻常的母爱。书中写到“她在灵魂深处感觉到她和丈夫都是罪魁祸首。。。孩子在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降临人世的,而今她要付出全部的力量,倾注全部的感情做弥补。。。她要格外爱他,给他全部的母爱。。。”[1](P.38)其实莫瑞尔太太这种出于补偿心理的带有歉疚的爱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会比寻常的母爱更为强烈,因为她觉得亏欠,所以只有给予保罗更多的爱她才能让自己安心。弗洛伊德在其《性欲三论》中曾提出“性冲动的根基在新生儿身上就已经存在了。”[2](P.30)那么根据弗的观点,即使保罗仍是一个婴孩,他也可以凭着这种最原始的冲动感受到母亲那强烈的爱,并一次次被这种爱所刺激,使这种冲动越来越强烈,这也为以后保罗对母亲的固恋埋下了种子。

(二)迷失的超我

在童年时期,保罗“很能理解别人心中的感受,尤其能理解母亲的感受。母亲难过的时候会触及到他,使他无法平静下来。他的灵魂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她”,[1](P.58)而对于父亲他却“怀着刻骨铭心的仇恨”。[1](P. 61)保罗“讨厌父亲的这副模样”,他永远“站在母亲的同一立场,跟父亲唱对台戏。”甚至祈祷说“主啊,让我爸爸死吧!” [1](P. 59)很明显保罗只认同其母亲而否认其父亲。而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到,“随着俄狄浦斯情节的退化,对母亲的对象贯注就必须被放弃。。。要么与母亲认同,要么加强与父亲认同的作用。而后一结果更为正常。。” [3](P. 21,22)因为只有这样俄狄浦斯情结才可得以解除。如此看来,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被认同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认为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一个懦弱的父亲更容易被孩子认同,如果母亲过于强大,男孩就很可能认同母亲。而无法摆脱恋母情结。很悲哀,保罗就刚好生活在这样一个母强父弱的家庭中。莫瑞尔太太来自于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瓦特却是来自另一个阶级的矿工,精神生活匮乏,这便注定了夫妻两不会有精神共鸣,瓦特也将永远处于劣势。正是父亲在家中的劣势地位,以及从小与母亲的亲近使得保罗的自我一直以母亲为榜样,未能建立对父亲的认同,不能及时的摆脱俄狄浦斯情节。这也为后来保罗的恋母情结通过自我融入超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弗洛伊德认为“孩子超我的进步要借助于父母为孩子建立的奖惩机制。当孩子的行为被社会认同时,便得到奖励,反之便受到惩罚。”[4](P. 131)可是,从小说中我们了解到,莫瑞尔太太为小保罗建立起来的奖惩机制并不是以社会认同为基准,而是以她个人的喜怒为基准的。书中曾描写到,“他(保罗)每次都要给母亲摘回一支花,每次都不遗余力去找最美的。”而莫瑞尔太太给予孩子的奖赏便是无尽的赞叹,“声调像一个女人接受爱情信物时那般激动。”所以“保罗不惜走一天的路,跑到许多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找黑莓,也不愿承认失败,两手空空的回到家中。” [1](P. 69)从此处描写可见,保罗的超我本应该像正常小孩子的那样扮演压抑本我中违背社会伦理的原始冲动的任务,然而正是因为莫瑞尔太太这种扭曲的奖惩制度,使他的超我非但无法形成正确的观念,甚至慢慢的接受了恋母的合理性,以为母亲提供像情人般的满足感而自豪。这也从侧面说明保罗的恋母情节已经在一步步渗入他的超我。

(三)悲剧的根源

青春期时的保罗遇到了他这一辈子除了母亲以外唯一可以去爱的女孩----米莉安。他被她所打动,真心的喜欢他,可是为什么“跟她在一起的时候他感到自己从里到外被捆得死死的。他没有办法挣脱去爱她。”[1](P. 276)这里捆绑保罗的是什么,束缚保罗使他无法去爱的是什么呢?其实正是他的母亲莫瑞尔太太。书中曾写到“每当保罗和米莉安散完步回家时,也是痛苦万分。。。他为什么这样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连动也不想动呢?一想到母亲,他为什么就又要恨米莉安,要狠心折磨她呢?如果米莉安酿成了母亲的痛苦,他要恨她的-----自然而然要恨她的。。。” [1](P. 381)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保罗已经出于自然的将那些让母亲伤心的人视为罪不可恕,他不但要仇视让母亲难过的米莉安,同时也要在良心上折磨自己,而这种折磨,正是来自于保罗的超我对其自我的拷问。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自我是理性的心理管理员。它要侍奉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一方面,它被设计来表达外部是世界的要求,但同时也希望通过满足本我的需要做本我的好侍仆。另一方面,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为严厉的超我所监视。超我不理会任何来自于本我的困难,恪守一套行为法则。当自我的行为有违法则时,超我就会用一种将膨胀为自卑感和罪恶感的紧张情绪来惩罚自我。那么,在保罗的身上,这种“痛苦万分”,“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动也不想动” 的心理变化在本质上,正是超我对自我实施惩罚时自我所变现出来的显著紧张情绪和罪恶感。从这一点看来,在青春期时,保罗的超我已经接纳了他的恋母情结。并将他的这一心理存在视为理所应当,一旦保罗做出背叛这一心理存在的行为时,他的超我便很自然的对其自我实施惩罚。这也使得保罗在其后的人生中一直无法接受其他的女人。“他不能去亲近她(米莉安),向她求爱,热吻她。” [1](P. 276)可是当母亲在他面前哭诉颤抖时他却可以像恋人般“抚摸着母亲的头发,亲吻着她的喉部。” [1](P. 212)弗洛伊德在其《图腾与禁忌》中曾指出两条核心的禁忌:“不可杀害图腾(代表父亲)和不得与同一图腾氏族中的女子发生性关系。” [5](P. 153)按照这一禁忌,保罗本应该在身体上更容易亲近米莉安而排斥母亲,因为一个成熟正常的超我的职责就在于通过自我压抑本我中产生的违反禁忌的冲动。可是保罗的超我却行驶了相反的职能。它弃道德伦理于不顾,禁止保罗与任何一个女人建立起正常的爱情,因为它早已与保罗的恋母情结融为一体,无论它(或者说是保罗)怎样挣扎着要摆脱这畸形的恋情都是枉然。所以他只能孤独一生,无法找到任何一个替代母亲的女人,当母亲离世后,他生活的支柱也塌了,只能任由母亲的离开“给他的人生留下一个不可填补的空白和裂缝”并无能为力的看着“自己的生命从裂缝中一点一滴地消失。” [1](P. 403,404)

综上所述,保罗的恋母是一种“固恋”,这种“固恋”囚禁了他的超我,使 他的“自我”失去了正确的认同能力和判断力,因此他的性宣泄对象一直是母亲,“自我”的失控使“本我”误入歧途。进一步说,保罗在童年阶段爱上了母亲,这本是人的性力发展的正常阶段,但畸型的家庭关系和强烈的母爱使他无法超越这一阶段,“恋母情结”变成了一种“固恋”停滞下来,并慢慢的被他的超我所认同,使得其一生都不能找到母亲以外的其它异性来“替代”母亲,从而这种“固恋”使他的情感仍停留在童年时期。因此,保罗的性心理人格永远是不成熟的,他根本无法建立起成熟、正常的“超我”,象一个正常人去正常恋爱。

参考文献:

[1]Laurence, Herbert David. Sons and Lov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2]Frued, Sigmund.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London: Imago Publishing, 1949.

[3]Freud, Sigmund. The Ego and Id. New York: Norton,1957.

[4]Guerin, Wilfred.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5]Freud, Sigmund. Totem and Taboo: Some Points of Agreements between the Mental Lives of. Moffat,Yard and company,1918.

猜你喜欢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自我
老公有恋母情结该怎么办?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浅析源氏恋母情结——读紫式部小说《源氏物语》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恋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