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以日语“学习意识”为中心

2014-07-24 17:39张丽梅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习意识日语大学

张丽梅

(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关于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以日语“学习意识”为中心

张丽梅

(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

本文以上海地区六所高校为试点,对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意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视角下的日语教师、日语教学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有30.8%的同学认为进入日语专业不是正确的选择,而且随着学年呈现出递增趋势,三年级最高,为43.6%;近9成同学把“就业”直接或间接地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源,凸显出目前日语学习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特点;近76.3%的学生认为精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偏于严格。同时教师的管理严格程度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呈中度正相关关系。但是通过交叉表分析表明:学生在学习方面趋于依赖教师的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内在动力,如何突出日语教育的人文价值等问题,是当前日语教育、教学与研究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学习意识;被动学习;学习动力源[1]

一、研究背景与实施概要

尽管钓鱼岛争端导致中日关系持续恶化,但据2013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日语学习者接近105万人,首次超过韩国跃居首位①;而且据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②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466所(占四年制本科大学总数的43.5%)大学开设了日语专业。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处于发展巅峰期的中国日语专业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型期。

就日语教学理论研究趋势而言,从“如何教”转到“如何学”已成为日语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开展日语专业学情调查研究,把握研究当前学习者日语学习现状与特点,越发凸显出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先后以“日语·学习”和“日语·实证”为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搜索发现(截止至2014年1月)针对学习者主体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但研究内容和着眼点还主要集中于日语课程、日语知识以及日语语言能力这三方面的教学研究。实证性研究主要局限于动机及其分类、学习策略、相关科目的教学法实践等方面。例如,林艳华、张沉香、杨艳萍(2011)、蒋庆荣(2009)和薛亚丽(2011),王婉莹(2005)分别就日语专业和非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展开调查研究。除此之外,还有赵玉婷(2011)从语言学习观念(beliefs,也称为学习信念)角度对工科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系统研究。杜玲莉(2013)对四川3所院校二年级学生,围绕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活动展开调查研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对策。而关于日语专业教育学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冷丽敏等(2012)以北京师范大学日语专业某班级,从预习、听课、复习和学习目标与教师角色等维度的“综合日语”学情进行了系统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可以说,目前日语学习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学习动机和课程研究方面。聚焦日语学习过程,关注包括学习情感、学习观在内的日语学习意识研究,尚有待全面深入开展。

就概念而言,“意识”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概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本文所指“学习意识”是借用日语中「学習意識(attitude或perceptions)」之意,主要涉及包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情绪、学习感受以及观念等维度。

本研究报告使用数据,来源于“日语教育调查研究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五位日语教学一线教师组建)于2012年4-5月,对上海市6所高校(包括3所重点高校和3所普通高校)的近1200名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开展的综合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从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日语教学与日语学习,采用著名的里克特四点式量表,进行了问卷设计和制作。内容不仅包含了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教学手段、学习环境、学业情绪、学生感受等日语教育相关的问题,还囊括了大学通识教育状况、大学生活、就业计划、学历意识、人生观、家庭状况等多个方面。共由66道大题,113道小题构成(问卷通过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信度系数α=0.946)。有效问卷A大学405、b大学123、C大学335、D大学122、E大学79、F大学101,共计1165份。其中1-4年级分别为359名、313名、307名、186名;重点高校人数为607人、普通高校为558人。(注:由于本次调查开展时期,四年级同学基本处于停课实习阶段,所以学习状态和人数上都是区别于其他年级。因此本次调查中在变化趋势研究时,四年级数据基本是用于参考、对比之用。)主要利用专业分析软件包SPSS19.0结合excel2007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直观性强的线性图和条形图,并结合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展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日语学习情绪

1.“你认为进入日语系是正确的选择吗? ”

关于“日语专业的选择正确与否的判断”数据,也从侧面折射出了目前日语教育与教学面临的问题。

本次调查统计发现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选择日语专业是不正确的。这种对专业的否定看法随着年级升高呈现不断递增趋势,到三年级达到了最高值43.6%(四年级略有回落)。(图1:图中显示的是选择“不太正确”和“不正确”的合计比例)

图1-认为进入日语专业是不正确的选择比例

尽管对于所学专业价值的综合判断是受社会评价、就业形势、国际形势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与日语专业教育状况、学习环境、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业情绪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这种对于日语专业的综合评价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自信心等方面呈现出了中等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在0.01置信水平上分别为0.627、0.627)。

2.“你喜欢日语吗?”

数据显示:喜欢日语的同学总计为71.4%,不喜欢的同学为26.6%。从中抽取出 “开始很喜欢,越学越不喜欢”两项绘成线形图和“一直不喜欢”合成一条线形图(图2),显示出:不喜欢日语的学生比例在不断提高(四年级,略有逆向)。这反映出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日语学习情绪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图2 不喜欢日语的比例

另外,81.9%的同学认为日语很难(其中59.5%的学习认为日语越学越难),一、二年级基本持平,为84%,三年级比例略有下降,为79.1%。

3.“你在努力学习日语吗?”

数据显示(图3):二年级承认自己日语学习不够努力的同学比例最低为19.2%,但是升入三年级,却已经有25%的同学放松了日语学习。这种现象除了与日语课程设置、日语学习的各阶段特点有关外,与后文提到的日语学习中凸显出的应试学习风气不无关系。根据本人教学经验对此可以暂且推测性解释:二年级需要应对专业四级考试和七月份举行的能力考试,学习任务重,面对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自然“不努力”的同学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年级。而到了三年级末,有更多的同学通过了日语能力N1考试,却又没有及时找到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日语学习方面丧失了学习目标和动力。

图3 不努力学习比例的变化趋势

(二)严格管理下的日语学习观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严格吗?”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严格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特别是《精读》课,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使大多精读教师自然成为任课班级的“班主任”角色,也可以说精读教师对所带班级学习等情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近8成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精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趋于严格(包括过于严格+非常严格+比较严格,总计76.3%)。

2.教师管理与学习努力程度

那么,在教师相对严格的管理之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呢?以下把“努力程度”、“对待书面、口头作业的态度”、“课前预习与否”等作为因变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总体到细节进行考察分析。

图4为“教师管理严格程度”与“不太努力学”的比例图,显示出教师管理与学生努力程度的相关趋势。即:教师管理越是宽松,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比例越高。相反,教师管理越是严格,不努力的学生比例越低。

图4 教师对学生的研究严格程度与不努力学习的学生比例

学生这种依赖管理的学习状态从“如何对待教师修改过的作业?”、“是否认真对待口头作业?”、“是否课前预习?”等几个方面同样得以证明。(将部分相关数据信息可直观体现为图5)

参照以上两图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都与“教师的管理严格程度”呈现非常显著正相关(教师对学生学习管理的严格与否与“日语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否做课前预习”、 “查看修改后的作业”、“对待口头作业的态度”等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6、0.673、0.613、0.500,表明各组在0.01置信水平上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

图5 教师的要求与学习态度变化趋势

随着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加强,会有更多同学来配合这种要求,努力完成教师规定的各项任务。所以作为任课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严格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反过来再重新思考这一现象时,也不难发现其中突显出的严重问题:如果我们不对这些学生做严格要求,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不能自觉地学习。作为日语教学者,我们是应该为拥有如此听话的好学生感到高兴?还是应该为这些学生迷失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之中而警醒?

(三)学习积极性的缺失与对教师管理的依赖

1.学习积极性的缺失

以“上课时是否希望发言机会?”来测量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分析结果显示:有29.5%(不太希望+不希望)的同学不太希望发言机会。同时与“教师的严格程度”进行交叉分析时,双变量相关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r=0.668,p〈0.01)。

但通过交叉表数据,同时也发现这种发言积极性与教师的要求严格并没有呈现出诸如以上类似的明显规律,而且选择“非常希望”的比例仅为13.6%,明显低于作业和预习等同类比例。这进一步说明:教师的严格要求可以使学生努力学习,但是却无法相应地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这种发言积极性随着年级升高呈现出来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参考图6):年级越高,课上“非常希望有更多发言机会”的同学比例越低,相反“不希望有更多机会”的同学比例越高,三年级达到了顶峰38.8%。(四年级数据略显逆向。)

图6 课上发言积极性的变化趋势图

课上发言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应用的重要环节之一,受到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堂学业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是否愿意积极参加课堂发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听课效果。作为内发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其中包含了很多精神因素,很难与教师的要求严格与否有实质上的对应关系,也实属情理之中。

2.对教师管理的依赖

进一步观察以上各表的数据,还可以发现:未响应教师要求的同学比例,按照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发言积极性、课前预习的顺序递增。

由此可以看出:与口头作业相比,学生似乎更加重视书面作业;与不可监控的自主学习相比,学生更加重视教师可监控范围内的各种形式学习。

对于课前预习这一点,冷丽敏等(2012)在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某班级(27人)的进行了《综合日语(精读)》课程的相关调查,其中也包含了课前预习情况的问题。结果显示有56%(15/27人)的同学是没有习惯做预习的。由此反映出了“学习者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授课”的问题。

表面上看来学生非常响应任课教师的要求,但同时也体现出这部分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姿态:在教师可监视范围内认真努力,而在难于监督的课外,却适可而止的问题。

3.对教师作用的高期待

那么,学生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如何看待呢?

去除 “过于严格”、“过于宽松”两个极端以外,选择“非常喜欢”的同学比例与教师的要求程度呈明显的相应变化趋势。随着教师要求严格,选择“非常喜欢”的同学比例也增加。由此可以说明学生是希望任课教师能够严格管理。

同时这也验证了赵玉婷(2011:67)“关于教师作用的观念”的调查:学生除了希望“教师教给自己日语学习的方法和重点”以外,还希望“教师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督促自己学习”。尽管对影响提高日语水平的原因方面,选择“没有遇到理想的日语教师”的学生累积比例仅为13.7%(参照后文图7)。但是他们却非常赞同“要想取得日语的学习成功,需要一个好老师”的观点。可以说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对教师的监督和作用给予较高期待。

另外,用“出生地”作为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发现:外地生源中有27.3%的同学每次都预习,而上海同学仅为18.7%。课上非常希望有发言机会的外地同学为17.2%,而上海仅为9.7%。可以说在课前预习与上课发言的积极性方面,上海的学生与外地的学生相比稍显被动。这与大城市的基础教育特点不无关系。

仅就观察现状而言,生长在大都市(例如:上海)的孩子们,自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的基础教育,到高中,再到跨入大学之门,十几年的时间里,接受着一连贯的应试教育,应对各类考试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常态。同时学生的学习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孩子都是由父母监督、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踏入大学之门。考入大学进入日语专业,依然是以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同样也有应接不暇的过级考试。不少学生们一面说没有成为大学生的真实感,一面又希望教师能够对自己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将学习任务寄希望于老师的课堂讲解和严格管理。

(四)归因

这种被动学习姿态,从学生的自我诊断(图7)中也得以验证。面对“影响你提高日语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结果如下:

(1)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76.6%);

(2)课外练习使用日语的机会太少(64.4%);

(3)周围学习气氛不够好(38.2%) ;

(4)教科书、课程安排等问题(34.7%);

(5)社会活动太多,没时间学习(33.3%)。

图7 影响日语提高的因素(选三项)

首先,近8成的同学坦言:自己态度不够认真,才是导致日语水平不理想的首要原因。结合以上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相对于日语教师们较为严格的管理,学生似乎并没有真正地配合起来,更没有显现出内发的学习动力。

其次,认为影响日语水平提高的原因是:课外使用日语的机会太少。有35.7%的同学对外教人数感到不满。结合卷尾的自由回答,也显示出学生希望和日本教师进行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日语表达能力。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到三年级居然有38.8%(图5)的同学不愿意发言,41.4%的同学认为精读课堂上的发言气氛些许低沉。无论是班级的发言氛围,还是个人的发言积极性都体现出了消极的特点,而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出递增趋势。如果单就日语水平上来讲,三年级下学期应该是达到了大学阶段的至高点。但是,课堂上却有更多的同学不愿意积极发言,缺乏语言应用的积极性,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外教不足的现状下,如何营造可以让大多数同学参与,让大部分学生愿意开口表达的课堂,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五)学习动力源

“你学习日语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汇总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图8),发现有超出5成同学是希望找到更好的就业单位才努力学习的;4成同学是为了通过能力考试;近3成同学是因为学习日语快乐。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就业”压力依然是迫使学生努力的真正动力。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日语能力N1证书依然是叩开理想工作单位的“敲门砖”,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就业”。也就是说“就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接近9成同学的学习动力源。而且以“就业”为动力的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凸显出来(就业26.7%,能力考18.9%)。这种“就业学习动力源”不可避免地主导着现代学生的日语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正如刘龙根、伍思静(2011:22)描述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中极端实用主义,热衷于考证、考级、考托福雅思……”相吻合。在这种实用主义主导下的日语学习,更多地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等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这必然削弱了学习语言本身应该具有的其他重要的人文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主要迫于毕业、就业的压力而学习,是一种实用型的学习动机,缺乏对目标语言、目标语文化的兴趣(林艳华等,2011:151)。

图8 日语学习的动力是什么?(选两项)

(六)调查结果总结

总体来看,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的精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76.3%)。

以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前预习等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现状,发现:随着教师的严格要求,努力学习的同学比例也呈现出增加趋势。体现出这部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的依赖和在学习上的被动状态。

在书面作业、口头作业、课堂发言和课前预习四个方面,不认真或者不积极的同学比例呈现递增趋势。这可以说反映出传统教育的影响:与口头作业相比,重视书面作业;学习中处处体现出了依赖教师监督的特点。这一点上海生源与外地生源相比体现得较为明显。

以“课上是否希望发言机会”和“是否做课前预习”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发现:仅有13.6%的同学非常希望发言,而近3成的学生课上不希望发言机会,处于消极应对状态。而且这种消极状态随着年级呈现出递增倾向,到三年级达到了最高峰,接近4成。课前预习情况更加令人堪忧,调查发现有45.9%的同学课前很少预习或不预习。

这个结果让人直接联想到了课堂教学效果优劣。在教授法研究中,教师们往往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教授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果。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够切实地关心自己的学习,一味地依赖课堂教学,以完成作业,迎合教师要求为己任的话,无论多么精彩的课堂时间,对于这些被动的学生来说都犹如走马观花 。

从学生的自我诊断来看,认为日语水平不理想的原因首先是自己不够努力,其次认为课外缺少使用日语的语言环境。学习气氛和教材选择、课程安排不合理被排在了第三位和第四位。

有接近9成的同学把“就业”直接或间接作为了自己学习的动力源。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日语学习的功利情绪和实用主义。

综上所述,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在教师较为严格的监督管理之下,呈现出了较为被动的趋势,较为依赖教师的监督;日语学习以考级、就业为目标。

大学教育中的日语教育,如果单纯重视学生的日语技能培训,取得各类考级证书,为了帮学生印制踏入社会的名片,而远离大学教育目标的大方向,那么和社会上的普通补习班有什么区别呢?如陈俊森(2012:3)指出:“大学不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外语院系也不是外语培训基地”,日语专业教育除了重视日语语言知识技能训练以外,更应该要突出其大学教育内涵,突出其人文意义;应该帮助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自我管理、关心学习的心智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

三、结语

钱明辉(2007:169)指出: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探索求真的学习只剩下记背,滋心养性的文化只剩下考级。人们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人们直指目标,违规行事”、“从教育之日起,我们的教育给学生包办的东西可能太多太多了,十几年下来,他们养成了依赖别人和外界环境的习惯,离开了老师的安排和布置,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去做点什么,该从何处下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王振宏(2009:41)也指出:“我国教育中,往往对青少年学生管束得太严,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规定去做,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学习的意识差”。

可以说这种自基础教育开始的应试教育弊端,一直延伸到了大学。那么,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是应该延续这种严格要求呢,还是应该为学生“松绑”?

L·迪·芬克(2005:183)指出:“所谓好的教育很显然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教师能够帮助人们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能够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有意义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作为学习者的强烈的、主动的自我意识。……否则,我们将继续培养出只知道如何通过考试的毕业生”。大学日语专业的教育,作为外语类专业教育,除了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和习得语言应用能力以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真正切实地关心自己的学习,知道该学什么、学会怎么学。使他们成长为会学习的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而不可一味地强调为了打牢基础,而对学生实施中学式的严格管理。作为日语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日语教师除了要设计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外,在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和监督方面,也要做到张弛有度。

另外,日语专业教育中,尽管学生们受到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的影响,把就业作为主要的学习动力,在大学期间考级、考证成为了他们的追求目标,带有非常强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但是,作为大学的、专业的日语教育,如果过分顺应这种潮流,只能是推波助澜,使之愈演愈烈。所以,还是需要加强日语专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使之区别于职业教育和社会语言培训,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积极主动的、自主自律的快乐学习者。

注释:

① 国际交流基金.2012.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結果概要(抜粋)[OL] http://www.jpf.go.jp/j/japanese/survey/result/dl/survey_2012/2012_ s_j.pdf,2013-12-1.

② 徐一平.2013.中国の日本語教師研修の現状と課題[OL] http:// www. jpfbj. cn/down/2013/Kensyusasshi2012. pdf,2013-12-1.

[1] 陈俊森. 2012.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二辑, (1):1-9 .

[2] 杜玲莉. 2013.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以四川高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9):107-113 .

[3] 蒋庆荣. 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30-134.

[4] L·迪·芬克. 2005. 胡美馨 刘颖译.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5] 冷丽敏 坂中仁美 张蓓 林洪. 2012.关于“综合日语”课的问卷调查报告——探求重新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二辑, (1):22.

[6] 林艳华 张沉香 杨艳萍. 2011.关于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6):149-151.

[7] 刘龙根 伍思静. 2011. 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 (6):19-24.

[8] 钱明辉. 2007.研究性教学——发展性教师的内在教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9] 王婉莹. 2005.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3):38-46.

[10] 王振宏. 2009.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 薛亚丽. 2011.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生动机的实证研究——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2):80-83.

[12] 赵玉婷. 2011.工科院校日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调查[J].日语学习与研究, (1):63-71.

A Survey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ituation of Japanese Majors: Focusing on Learning Awareness of Japanese

This paper surveys the Japanese majors from six shanghai-based universities on learning awareness of Japanese,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teachers and Japanese teach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30.8% of the respondents regret choosing Japanese as their major and this dissatisfaction grows as their study moves on, reaching a peak of 43.6% in the 3rd academic year; driven by utilitarianism, nearly 90% take employment as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76.3% perceive the rigid management from their intensive-reading teachers, which meanwhile keeps a distinc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students’ efforts. However, the cross-tabu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be less self-motivated and rely more on their teachers. Therefore, how to ignite the students’ inner impetus and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Japanese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in the current Japa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apanese majors at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ituation; learning awareness; passive learning; impetus of learning

G642

A

2095-4948(2014)01-0027-06

本文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高校日语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TS10232)、上海海洋大学日语教学改革项目(A-0209-13-0300-01)的阶段性成果。

张丽梅,女,上海海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日语词汇学。

猜你喜欢
学习意识日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教师的职业化素养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