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钊
(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的俄语专业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理念与实践
——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彭文钊
(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
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俄语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的基础与前提。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路径。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模块化课程群,规范实践教学环节,为国内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尝试性解决方案。
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科教学改革[1]
进入21世纪以来,俄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是俄语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对象涉及教学改革宏观理念和具体课程的改革方案。前者如孙玉华、刘宏(2011)、华劭(1990)、王铭玉(2006)、史铁强(2004)、郑体武(2007)、钱晓蕙(2008)、郝淑霞(2010)等,针对俄语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念与方法,对国际化办学特色、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人文素养培育等问题提供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后者如刘娟(2008)、丛亚平(2008)、王冬竹(2005)等针对精品课建设、文学课、翻译课、写作课、测试等具体课程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理念和方法,对俄语专业教学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课程建设与国内多有不同,针对的对象分别是学习俄语的外国人和学习外语的本国人。相关专业方面多放在外语院系、国际学关系和区域学系,专业涉及文学、翻译、国际关系、国别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知识特征和专业取向,对国内俄语专业教学改革实施具有重要的对照意义和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俄语学界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角度探讨俄语专业本科教学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以我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为例,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俄语综合改革相结合,为国内俄语学界提供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创新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思想与方法。创新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与模式自身内在要素构成有机结合,使之统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框架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其要素包括:1、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2、专业设置(整体专业布局)(怎样培养人);3、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内课外培养内容);4、人文及学术氛围;5、国际合作交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多年来,我校俄语专业始终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文化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俄语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校俄语专业以国际化办学为牵引,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不断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快实习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尝试建立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设区域学专业方向。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委员会办公室、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俄语中心、孔子学院等国际化合作平台,我校俄语专业与俄罗斯上合项目院校合作,在俄语专业目录下联合培养区域学专业俄语本科生。区域学专业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5个机制化教育合作项目之一,目前,在国内有12所高校加入该项目,国内只有我校俄语专业在本科层面上与俄罗斯项目院校进行合作,进行区域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2013年,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首批30名区域学方向本科学生招生,实现了区域学本科生、研究生一体化培养。项目学生按照“2+2”或“2+1+1”模式进行培养。“2+2”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两个学校的毕业证书和上合组织大学学习证书。未来,依托我校东北亚外交外事高端人才博士培养项目,可望实现区域学方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
2.建立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俄语专业已经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国际化规模和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国际化人才模式包括“2+2”、“1+3”、“2+1+1”、“4+2”、“4+1”、“3+1+2”等。在多年的国际化合作办学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中俄联合培养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一体化的国际化俄语人才培养新模式。每年通过校际交流出国学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以上,许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拿到双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考取博士研究生等,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生语言技能、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3.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教学内容课内外一致、能力培养校内外结合、职业教育国内外统一的三位一体实习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保证了俄语人才创新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1)在校内,按照“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开展课外实习实践活动。“基础实践层”面向低年级学生,注重以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环节,如朗读比赛、书法比赛、单词竞赛等;“综合实践层”主要面向2-3年级学生,其内容偏重语言理解与应用,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导向开展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大赛、翻译大赛等。“创新实践层”主要面向 3-4年级学生,侧重职业导向和综合素质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三个实践教学层次相互联系、有序递进,取得了良好效果。2010年9月,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参观了我校俄语中心,并与实验班师生亲切座谈,盛赞我校俄语专业是中国最好的俄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9-2013年实验班学生参加全国高校俄语大赛,共获得2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2011年,4名实验班学生参加俄罗斯“纪念人类首次飞入太空50周年国际大赛”,获得电影组一等奖,充分检验了俄语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果。
(2)在校外,我们积极进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范围内签约实习实践基地20余家。实习基地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学生在寒暑假有计划赴各单位实习。每个实习基地均有单位负责人、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鉴定总结,以实践教学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视。实习实践基地同时是我校俄语专业就业集中的单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将实习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3)在国外,依托我校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上合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孔子学院、俄语中心,定期派出俄语学生赴俄罗斯合作院校交流学习,参加俄罗斯高校夏令营志愿者培训,赴孔子学院做汉语教师。从俄语学习者转变为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者。目前,我校派出的首批4名俄语本科生汉语志愿者正在俄罗斯孔子学院实习工作,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受到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师生的高度赞誉。
(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俄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新型俄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将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反映了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我们将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的知识结构要素划分为俄语基础知识、俄语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人文与科学知识四大类。四类知识通过课程体系优化,通过模块化课程群方式传授给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不断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我们可以用数学工具“三元立体直角坐标系”说明人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要素构成、系统性特征和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我们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分别视为三元直角坐标系的X、Y、Z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构成三个主要变量X、Y、Z的各个子变量,分别对应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的各个构成要素。在这个模式中,俄语人才培养三要素的各个构成要素中的任何一个子变量,发生联系,可以用来解释图一中知识、素质、能力各构成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任何一个子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变量发生变化。这可以用来说明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步进行语言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之间的共变关系。教学改革和课程群建设,就是针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和刺激,用来调整或改变其他要素变量的方法。结构要素间的同构或共变关系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保证。数学工具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实践——理论建构模式,同时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模式解释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可以用来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整体课程设置、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
上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相应要素构成及其相互制约的结构关系与一体化构成,如下图所示:
图2
知识、能力、素质三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建构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发展出能力结构;同时能力结构对知识接受与素质养成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个结构体中,各结构要素按照结构体逻辑内在要求,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共同形成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整体。
(三)创新优化俄语课程体系,建立模块化课程群
根据上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式要求,考虑到三要素间相互间结构关系和共变关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我们重点建设四大模块化课程群。课程群建设是“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俄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现。课程模块化、内容跨学科、教学实训化是模块化课程群的主要特色。俄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设置与作用如表1所示:
四大课程群贯穿四年俄语教学始终,分阶段、有计划进行,与俄语基础课、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共同构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群实施五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俄语专业学生就业率连年在97%以上。课程群建设带动了教材体系革新,出版了《俄语社会与文化》系列教材、《俄语视听说》系列教材、《国际商务俄语》等系列教材。我校俄罗斯专家在全国高校俄语专业高级论坛、全国高校课件大赛多次做公开课展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三套教材被国内数十所高校俄语专业采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群建设、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不断拓展的国际交流及实习实践有机整合为统一的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既注重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更注重综合素质养成和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文化传播能力提高,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内化于人才培养全程。这一俄语人才培养体系在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群设置、教学改革、实习实践等方面都对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创新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共同构成了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创新特征。
目前,全国有120余家高校开设俄语专业,俄语专业学生近20000人,涵盖了文(理)科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外语专业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各个层次。我们非常赞同应当按照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类别、专业特色分别进行俄语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竞争、区别化发展,将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开来,避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一个培养方案,一套教材、一种教法,一种培养规格的被动局面。每一个学校的俄语专业都应办出各自特色,走出各自地域与学校特色的俄语人才培养之路。
我校俄语专业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的本科综合教学改革推行多年来,形成了具有我校俄语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俄语专业国际化办学特色明显,创新性、示范性强
国际化是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和主要特色。俄语中心、孔子学院、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委员会、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国际汉语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等国家级平台为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化办学支撑。充分利用这些国际化基地平台和30余所俄罗斯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联合开展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是我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的突出特色。我们与合作院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化师资与课程引进、师资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依托俄罗斯合作院校和国家级基地平台,构建了俄语专业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得到了有效检验,示范效应显著。
表1
(二)俄语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特色突出,效果显著
外语教学重在实践。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一环。近年来,我们整合了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建立起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实习实践效果为检验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习实践环节与课程设置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了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与有效性。课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俄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有效解决了外语类专业实践教学自发零散、不成系统的痼疾,为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范例。
(一)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
为了有效掌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的实施效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表。内容涉及俄语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各个方面,面向接收我校毕业生的100余家用人单位,调查期限为2009-2012学年度。考虑到行业代表性、地域分布等因素,我们对其中有代表性的23家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对调查表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我们认为,调查表反应的信息客观真实、正面积极,充分反应了俄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
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好”的占反馈单位的78.26%;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较好”的占反馈单位的21.74%。在语言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 “好”的占反馈单位的82.61%;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较好”的占反馈单位的17.39%。在创新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好”的占反馈单位的60.87%;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较好”的占反馈单位的21.74%;认为“一般”的占反馈单位的17.39%。在心理素质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好”的占反馈单位的73.91%;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较好”的占反馈单位的13.04%。认为“一般”的占反馈单位的13.05%。在竞争意识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 “好”的占反馈单位的78.26%;认为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较好”的占反馈单位的17.39%;认为“一般”的占反馈单位的4.35%。
在书面反馈的用人单位意见建议中,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主要涉及俄语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内容。第一,毕业生的俄语专业水平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俄语专业水平较高,语音语调正确,语言流畅;语法概念清楚,口语和书面语运用正确,词汇量丰富,特别是在工作中俄语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同时,俄语专业学生掌握我国及俄罗斯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科技、市场领域的一般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第二,用人单位反映我校俄语毕业生业务能力较强,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态度积极,工作业绩出色。各单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意见建议。例如,部分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较弱。有的毕业生注重陈规,创新能力一般,建议学校增加行业选择或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与培训等,这也反应了我们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的目标、方向与路径是正确的,需要在今后更好地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有机融合,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俄语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推动了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有效保障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课程群,各课程群构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同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注脚。其主要标志是:
◆ 俄语学科为省重点学科、一流学科、特色学科;
◆ 俄语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
◆ 俄语综合课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 俄语学科(专业)带头人孙玉华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并获得俄罗斯“俄语教育突出贡献奖”和“俄罗斯政府普希金奖章”;
◆ 高级俄语综合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 相关教改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我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只是国内俄语学界俄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标本和缩影。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本科质量工程建设成果同时带动了人才培养效益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群建设模式,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结构复合型和功能复合型俄语课程新体系,使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内涵更加充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1] 丛亚平. 2008. 俄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初探[J]. 中国俄语教学, (4):37-40.
[2] 郝淑霞. 2010. 新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历史回顾[J].中国俄语教学, (1):50-54.
[3] 华劭. 1990. 俄语教学改革的我见[J]. 外语学刊, (6):1-8.
[4] 刘娟. 2008. 精品课建设——俄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综合俄语》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J]. 中国俄语教学, (4):40-43.
[5] 钱晓蕙. 2008. 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 中国俄语教学, (1):12-16.
[6] 史铁强. 2004. 关于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 中国俄语教学, (4):3-7.
[7] 孙玉华 刘宏. 2011. 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 1-4.
[8] 王冬竹. 2005. 俄语专业提高阶段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俄语教学, (4): 16-19.
[9] 王铭玉. 2006. 刍议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J]. 中国俄语教学, (1): 14-18.
[10] 郑体武.2007. 关于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宏观思考[J]. 中国俄语教学, (2): 6-11.
An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Oriented Overall Reform in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Russian: Concepts and Practice—A Case Study of the Russian Majors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cultivating mode for Russian majors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reform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Russian. The innovation concerns the objectives and way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innovation initiat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it aims to construct a Russian talent cultivating system which integrates the students’ knowledge, competence and quality. Furthermore, it sets up groups of course modules and regulates the practice section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a tentative solution to the domestic teaching reform for Russian majors.
cultivating mode for Russian talents;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for undergraduates
G642
A
2095-4948(2014)01-0007-06
本文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R2011006)、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东北亚地区比较文化研究”(WT2013009)的阶段性成果。
彭文钊,男,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俄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