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腊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9-02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鼓励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即使在没有专职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搞好学习。要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习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利用好它,不仅减轻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不管接手哪个新班,都会反复强调学生要和工具书交上朋友,向这位不会说话的老师请教。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要求他们课外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词语尽可能查阅工具书来知道它们的读音,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有的学生有工具书,却是成天让它睡懒觉。为了使学生对工具书的查阅方法、使用作用引起重视,对查阅工具书产生浓厚兴趣,在每期开学初的几周时间里,我把工具书的携带特意作为一项家庭作业来布置检查,在课堂中我有意思地安排查工具书的练习或小竞赛,看谁查的快、查的准,看谁讲解所查字词的内容更清楚、更明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生字难词,一般都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自行解决。
二、培养抓重点难点的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大都缺乏主动精神及自我调控能力,往往是人家学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或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抓重点、难点进行学习,所以我在教学时,尽量能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权。譬如:抓写生字难词时,我一般不作限定性的抄哪些、抄多少,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决自己抄写的内容。练习时,学优生可以不做那些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题目,让他们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认为重要而又比较生疏的知识;学困生原则上安排按照老师的有关要求进行练习和作业。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更加主动,更具实效,而且逐步培养了他们确定重点、难点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质疑问难的习惯
善于及时提出问题,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具体表现。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每次教完一篇课文后,我都要留下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在课外阅读时,我都要求学生将有关质疑内容专门记在"课外阅读质疑本"上,做到有疑必问,有问必究。遇到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问老师、问同学,虚心向别人学习请教。在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后,还要求他们首先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先问自己,不要动不动就开口先问别人,尽量鼓励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思考,自行解决。
四、培养熟读成诵的习惯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训练方式,如果只让学生读书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蜻蜓点水式地读一读课文,那肯定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从读书中学习观察生活的方式,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学到表现生活的技巧,下笔为文可使左右逢源。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只有舍得花大力气去读书、读好书,才能使学生取得领悟所学文章的深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为任课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熟读成诵的好习惯。
1.抓好课前朗读。每课教学之前,任课教师都应布置学生在家里读熟课文,低年级的同学最好在家长的辅导下朗读,回到学校后教师要抽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特别是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要多抽查,这样朗读课文任务的布置,并对完成情况经常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课前必读熟课文的良好习惯。
2.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突出朗读方面的训练。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对那些能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的课文,就用影像、挂图等,以读代拼;对课文中那些感情色彩较浓的句子,利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以读助讲;对那些比较深奥的句子,就边读边讲解,这样为学生读熟课文,理解感知课文创造有利条件。
3.朗读与默读交替进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与默读被视为孪生兄妹,在课堂舞台上它们充当的角色一样重要,朗读有利于感性的体会,而默读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我在指导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也不放松对默读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默而能读,读而能默。"这样交替训练,学生既能消除疲劳,又有利于克服"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毛病。
其实,朗读与默读是阅读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方法。课堂上使用它们也有科学性,不是机械地运用,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强烈的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默读能借助思维想象活动对读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来达到学生对读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揭示课题后,继而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当朗读结束时,学生们个个都偷偷地咽着口水,宛如进入了作者所说的十分令人向往的杨梅林一般。那种爱家乡杨梅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朗读除老师范读外,也可安排学生个别或集体进行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也不可忽略,选择哪篇课文、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朗读,也得视情而定,酌情处理。在阅读教学中,那些要求学生理解的句、段、篇,只有采用默读的方式,借助思维、想象活动,加上教师适当引导达到理解其意的目的,如要学生说出某段意思,进行综合概括,就需要选择默读的方式。在教学中只有科学运用朗读与默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方能使学生收到良好的读书效果。
五、培養勤动笔墨的习惯
勤动笔墨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而且是努力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课外阅读中,我要求学生们做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写周记。课堂中,我尽可能给学生们提供练笔的机会,比如要求学生知道某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故事梗概,我只作简单提示,而是安排学生有选择的理解后写出来。特别是课文中的一些插图,是不容忽视的,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后自己写出大致意思,并当堂消化、当堂评议,直至学生认为自己写得比较精彩为止,于是这些学生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就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学习写作的兴趣也就倍增了,这样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练笔动墨的热情。
如学生在观察《乌鸦喝水》一课的插图后写道:"乌鸦终于喝着水了,心里可高兴了,高兴得连羽毛都顺溜溜的,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它轻松地站着不用踮脚尖了,不用翅膀抱瓶了,不使劲往瓶里扎嘴了。"经过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的训练,使学生用看图作文得到的知识来理解课文,用文字的理解来加深对画面的认识,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多想办法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为经常没"鱼"吃发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