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莲
摘 要: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及良性合作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涵及其关系出发,简要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基础与保障;协调合作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开展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学校能否顺利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成为学校的重要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又系统的工程”,学校在实施管理时,需要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帮助,才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建设性人才。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十分畅通的网络,三者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社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与学校、学生的关系更加紧密,社会教育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给人们的教育是方向上的引领,更抽象,似乎离得更远;而家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具体,实施起来更容易,并且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学校在进行本校教育管理时,深刻认识并有效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涵
1.学校教育的含义
学校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利用学校系统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它的任务就是教育人和培养人。学校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有统一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集中的教育时间、严格的考核办法等。学校还有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他们经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有符合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教育科学知识并懂得教育规律。同时,学校有专供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学设施,有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和体育设施。
2.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在进入学校之前的这一段时期,由父母承担着教养责任;进入学校到毕业,则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家庭教育见证了孩子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很重要。有学者下了定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事物进入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俗话说,“三岁看老”。由于家庭成员与孩子是最亲密、最长久、最早接触的关系,家长一般比较了解自家孩子的习惯、性格、行为方式及心理,知道怎样引导孩子向善、向好的最佳方式,当孩子出现偏离正常轨道的不当行为时,家长也能及早纠正。另外,家长对孩子是个别教学,很多细微方面能发现,能充分照顾到孩子的个别差异,而个别教学的效果是最好的。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1)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良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的这一路,身边品学兼优的同学很大部分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是良好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家庭的教育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家长把正直、善良、自尊等健康思想品德传授给孩子,这些特质在孩子的意识和行为中有机地合成,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在家庭这所最早、最天然的学校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会通过日常生活“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童年、少年,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甚至终生受益。同时,“孩子是带着脑袋进教室的”,他在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从他的家庭环境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因此,当家庭教育这个源头是良好的时,将会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学校教育基础。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保障。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习知识经验主要是在学校发生的。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有教师在学业上悉心教导、在学校生活上细微照顾、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有同学的互相帮助并学会如何同其他孩子沟通相处,这些是在家庭环境中是学不到的。当孩子在学校学习好、与同学相处良好时,在家里会更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把在学校学到的尊师爱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这些好品德运用到父母和长辈身上,从而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学校能根据孩子的不同“关键期”开展不同教育活动。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也要不断变化来适应其成长需要。这一点几乎成了所有家长的难题。但学校因其专业性、专门性,有负责不同年龄段教学和心理指导的教师,他们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性格、态度的特征,可以给予家长指导性的帮助。
二、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由于学校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整个学校的学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对每位学生都因材施教,很可能以一致标准要求所有学生。然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和心理特征,结果在强调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的同时抑制了其个性化发展,这同“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相悖的。学校教育的这个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全部使命。而家庭教育恰恰是个别教育,家长对自己孩子比较了解,在学校教育顾及不到的方面,家庭教育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
2.家庭方面
(1)家长的教育方式走极端。当前常见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有以下两种:过于严厉、粗暴型——一些家长对待孩子过于严格、管得很紧,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要按时完成,规定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班级名次必须排到多少名,不然,轻则严厉训斥,重则进行体罚,也不询问这次考试的难易程度或者孩子当时的自身状况。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每况愈下,影响其健康成长,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的质量。过于宠爱、溺爱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一个家庭中,孩子承受着祖父母、父母两代人满满的关爱和期待,全家人以这个孩子为中心,几乎到了有求必应,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地步,孩子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与学校教育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冲突。
(2)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关系认识不够。一些家长认为,当孩子到了上学年龄送到学校后,孩子的学习、成长都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做好后勤工作,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了。特别是现在社会,父母都要忙于工作,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少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机会很少,亲子感情变得淡漠,孩子更少向父母谈论学校发生的事,也更少向学校提在家的情况,那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实际上,孩子在学校发生的很多事都想要同父母倾诉和交谈,希望听听父母的安慰或建议,结果孩子情绪得不到疏通,长久压抑,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发展。
三、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作的一些探索
1.树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体化教育观念
学校和家庭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地方,伴随着学生茁壮成长的全过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相连却又不可相互替代的。一方面,二者在目的和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二者扮演的角色和所站的立场不同,只能了解学生的部分方面,而且是不同方面。因此,学校和家庭双方必须互相重视、互相尊重,都要加强双方合作的意识,朝着一体化意识的方向前进,给予学生健康的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联系,互相积极配合
(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家长访问教师。互相了解孩子所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教师应大致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家庭主要成员的职业、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学生在家庭中成长的基本过程、学生在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等。而家长要了解学校、班级的环境和学习条件,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所提的基本要求以及学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哪些学习和活动的条件等。互相告知学校、家庭近段时间发生的重要事情,以及孩子的主要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及其在这些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进步状况。共同协商今后教育的步骤方法,做到互相协调和配合,防止不一致现象的发生。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庭的表现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孩子在学校尊敬师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但是在家里霸道不讲理、不愿帮助父母做家务,有些孩子在家时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在教师眼里却是“坏学生”,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互通信息,共同督促。
(2)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进行集体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召开家长会可以使双方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基本情况以及需要注意和调整的地方,效率比较高,目前学校比较多的是以召开家长会来进行双方的合作。其主要内容是告知家长学校的教学进程与目标、孩子的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协商如何配合进行教育。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工合作,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对孩子品德人格的初步形成、对同情和爱心情感的培养以及劳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有利于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和以后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力、意志力和自信力的养成。
(2)加强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和组织性最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一方面,学校通过思想品德课程进行德育;另一方面,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我们深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改的深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合作、和谐发展,能形成一股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合力,培养更加具有建设性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敬波.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萧宗白.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桂敏,李群,李连英.现代家庭教育导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4]王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5]何初贞,瓮文允.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及其制约因素[J].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9(S1).
[6]邓云辉.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与防治[J].大理学院学报,2011(5).
[7]张仲生.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J].科技资讯,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