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亚
如何转换学困生,点燃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挑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以班级小组建设为切入口,转换英语学困生的做法,看到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一、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设置英语学习小组
因考虑到各项活动小组之间都要竞争,为了便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分组必须做到均衡、实力相当。在分组前,先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接受能力、思想品质和历次检测的成绩,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为能自觉学习且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B组为能自觉学习但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C组为自制力差且学习效果低下的学生,即学困生。以自愿结合为主,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互助共进、同组异质的原则适当搭配。每组一般6个人,A、B、C三个层次的各2个人。A1为C1的师傅,A2为C2的师傅。每组设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督促人。组内角色定期互换。
二、借小组之力,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对学困生的预习要求应符合他们的特点。预习作业难度应比其他学生略低一些,略低的难度要求能使他们在预习时产生兴趣,能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
我们可以实施以下策略:C组学生的预习只要做到两点,①把课后单词表中的黑体字在书本中找出来,并注上解释;②对于课堂核心的句型在书上进行划线标注。对于学困生来说,从文中找出单词、句子,比回答问题要简单得多,他们乐于接受;而对于检查者“师傅”来说,只要把“徒弟”的书翻开看看就知道有没完成了,非常方便操作。
预习任务,组内的“师傅”A组学生每天检查、督促“徒弟”C组学生,教师或课代表则实行不定时抽查。若查到有预习未完成的学生,就扣该组的分数。所以,为了本组的荣誉,A组学生会很尽心地督促C组学生完成预习工作。
2.课堂参与意识的培养
许多学困生在英语课堂中只当旁观者,他们从来不举手,不参与展示活动。这样听课效果极差。为了让学困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本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尽可能地设计要求小组整体展示的活动。
以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8 SectionB 3a的教学设计为例。本人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活动:①小组间的朗读PK。要求是:看哪组读的整齐、大声,所有成员都要参与。②复述Nicks Day off的活动,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每人至少复述一句。原本复述课文这类活动,对C组学生来说是与他们无关的。而现在,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得分,他们就不得不参与到课堂中来。
3.课后订正习惯的培养
怎样提高学生主动订正作业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订正作业的习惯呢?可以做以下尝试:当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必须重新审题,用红笔圈出该题的考点。检查的方式跟预习检查一样,A组学生每天翻看他们的讲评后作业,未按要求标注的名单要上报给教师。教师或课代表则不定时抽查。长此以往,A组学生每天花不了几分钟时间,就能帮助C组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及时订正作业的好习惯。
三、借小组之力,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渴望成功。“优等生”之所以学习好,是因为他们进入了“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而“学困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英语,是因为他们进入了“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不断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和表现欲。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应尽可能给学困生创造展示的机会。比较简单的任务,教师就规定只能由C组学生展示,小组才能加分;有些由A、B组学生展示,小组只能加1分,而C组学生展示,则该组可以加双倍分。这样,C组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无形中得到了重视。为了小组加分,A、B组学生会帮助C组学生,让C组学生展示。教师则要抓住机会,对他们进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今,我们应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在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小组的力量,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张可英.提高学困生英语学习激情的办法[J].文理导航:下旬,2012(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象山荔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