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课堂教学“121”师生学习共同体模式

2014-07-18 14:39:33易凤梅于冬跃
新课程·小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基础教育

易凤梅 于冬跃

摘 要: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确立“以人为本,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是对新时期教育形势下师生关系的再认识和新发展。在这个教学理念指导下,力求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理念,以“师生和谐”为前提条件,以“教师角色转变”为重要策略,努力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师生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改;小学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校在北碚区“双主共学”卓越课堂建设思想指引下,提出“121”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在观念与境界中,纯化因素与优化要素中,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中追求卓越。

一、“121”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原则

“121”课堂是指把课堂时间合理规划:目标导学、自主学习10分钟左右;合作探究、释疑点拨20分钟左右;训练检测、反馈矫正10分钟左右。

第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尝试性地自主学习,在问题导向下充分与教材对话,教师作为一名助学者,促成学生与教材对话。让学生在读中学、看中学、做中学。

第二环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拓展视野,培养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能力,在交流、分享中促成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对交流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归纳总结,对学生疑惑、争议之处点拨,重在师生对话。提出了“问题导学式个性化课堂”六步方针:先讲后问;问后再读;读后再说;说后再教;教中再议;议后再做。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想中学。

第三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理解重难点。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完成学习目标。

二、“121”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策略

1.课前重预习

对教师提出了课前“四要领”:一定要“在乎”,要“顶层设计”,要“有底气”,要“提前找感觉”。

学生预习时,语文分年段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数学则初步了解数学信息,口头提出数学问题;收集相关联的数学信息,初步尝试练习。

2.课中重共学

对教师提出了课中“八要领”:情趣要预热;知识要明细;问题要鲜明;思维要清晰;结构要严谨;气氛要活跃;场景要控制;反馈要及时。课中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个体之间交流的共同性,个体间真诚合作,融入群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课后重复习

提出了课后“两要领”:要让学生“巩固收获”;要让自己“回味感觉”。学生巩固收获重点做好三个方面:(1)及时回忆。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2)定期重复巩固。可以周小结、月小结,期中、期末系统复习。还可以分单元和章节梳理回顾。(3)重点难点突破。对所学的素材进行分析、归类,找出重、难点,分清主次。

三、“121”课堂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1.符合“三个标准”

每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课前的预习、课中的自学、共学和课后的练习,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课堂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层层深入、螺旋上升,让课堂充满厚重的立体感。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便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三个“动”

身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学习,课堂生动;心动,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意识在动,心在课堂当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变化;神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意识在动。

3.丰富三个“量”

信息量多,通过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比如质疑、对抗、补充等等输出并输入大量的信息;思维量足,力求课堂教学在旧问题解决的同时能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训练量精,不能一味用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

4.体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明确课堂教学的中心在“学”,关键在于“讲”。

5.实现两个转变

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小而言之,是在一个班级里的开展;大而言之,是需要全社会来关注,而且绝非是敷衍了事的。

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学习的真正发生,意味着全面发展的认识出现。通过学习,我们构筑同世界的关系;塑造在这个世界里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形成同多样的人们共处的社会;每一个人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学习共同体的存在,意味着学生探索、享受、快乐的权利被珍视,意味着学生作为大写“人”的存在,意味着学生在参与、分享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少敏.教学中的博弈:兼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10).

[2]赵蒙成.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J].教育评论,2003(01).

[3]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小学校)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小学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基础教育
小学课堂教学如何贯彻爱和感恩教育
基于小学教学中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49:15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50:4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35:04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2:42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0:58:38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15:06:24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