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生
摘 要: 观察是习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对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才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头脑中才能形成清晰印象,写人、事、景、物,自然就会写得真真切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现其形,如临其境。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从培养观察能力抓起。
关键词: 观察 习作 培养方法
观察是获得习作材料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对生活中的人、事或景物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印象,一旦写起人、事、景、物,自然会写得真真切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现其形,如临其境。因此,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应从培养观察能力抓起。
一、教给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1.观察要有顺序。常见的观察顺序有四种:一是按空间转换的顺序观察事物。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以变换立足点。在指导学生观察某处景物,或带领学生参观厂矿、游览名胜古迹时,可以按空间的顺序指导观察。二是按时间的顺序观察事物。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间的推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事物进行跟踪观察,多半以时间为顺序。如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等,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观察。三是以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为顺序观察事物。这是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有时先把观察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细看,最后总观它的全貌。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准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四是按内容的顺序观察。如从景物到人、主要到次要等,要注意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
2.观察要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确定观察的重点。要分清主次,不要面面俱到。如在观察场面时,要求学生不仅注意“面”的情况,而且注意“点”的捕捉,对场面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重点观察。
3.观察要抓住特点。每一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即其独特的地方,这便形成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因此,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怎样发现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呢?我认为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将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4.观察要细致。小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少注意,常常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如果问他们这个东西,那个人怎么样,就只会说美丑、可爱讨厌等。要是追问怎么个美、怎么个丑、怎么个讨厌,恐怕要“哑”了,这就是因为缺乏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多种感官。通过眼看、手摸、口尝、耳听、鼻嗅,充分感受事物的形与色、色与声等诸方面情况,反复观察,直到“细致”为主。
5.观察时要展开联想、想象。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而想象又丰富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使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这样所观察的内容就不会停留在表面的感知上。如在指导看图习作时,除了要求学生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外,还要求学生对画面没有的内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表情等进行合理想象。
二、激发观察兴趣,留心生活,觅取素材
在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还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留心生活,觅取积累素材。兴趣能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凡是鲜明、奇特、有趣的东西,都能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乐意观察、主动观察。教师除了可凭借课文中的插图以外,还要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与校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其中的“闪光”点,从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其不平凡的意义。
三、主动观察,养成习惯,做好观察记录
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人都有一定的观察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得以提高。观察不仅可吸取知识,而且可以使知识在观察中鲜活起来,就像钥匙常用会锃亮发光。学生养成了观察习惯,就会细心地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事态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思、多记,获取习作材料,丰富习作内容。日积月累。心中有“粮”,手上不慌,习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果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那么,教学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习作能力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