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雄
摘 要: 部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对语文学习缺乏动力,在学习中持应付态度,未能做到主动学习。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从心理层面讲,要改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不良心态,让他们“心动”,使他们“愿学”乃至“乐学”;从操作层面讲,要激发交流动机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真正做到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心理层面 操作层面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学习效率“低得要命”:一首古诗,一篇文言文,一周时间有些学生还背不完整,对词句意义似懂非懂,默写、翻译更是错误百出,生字词抄写了几遍还是错别字成堆。阅读方面,老师也下了不少工夫,如筛选、概括等一再训练,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理解、分析能力总是无法有效提高。题目做了一大堆,可是仍有很多学生出现答题不规范、概念误用、表述不清等问题。名著阅读通常只看课本中的“导读”部分及老师补充的一些条条纲纲,真正看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综合性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至于作文,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有的学生就“百度”一下凑合,而让大家写日记,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要命”的事情;有时举办征文,好多学生不愿写,老师还得请几个水平较高的学生“恩赐”一点作品,好向领导交差。语文成绩不理想,领导批评,家长责怪,学生麻木,老师反思,却总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此类现象,笔者过去也深有感触。在问卷调查及座谈中,有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是最没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课堂教学内容单调,形式单一,无趣、无味、无用、无效,教与不教没有什么影响,从成绩方面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实际上真正乐于学习语文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更多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比如很少动口背诵古诗文;抄写诗句和生字词嫌麻烦;不愿预习课文,上课之前草草浏览了事,认为“反正老师课堂会讲,抄抄笔记应能解决”;阅读过程中懒于动手摘记和批注;写作文只为凑足字数;做作业就设法抄答案;考试之后很少主动反思和小结。笔者认为,问题根源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并未真正“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仍处在一厢情愿的状态,效率自然无从谈起,成绩当然可想而知。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把“不愿学”变成“我愿学”乃至“我爱学”,语文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效。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尝试中,笔者通过以下途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针对“心病”开好“心药”,让学生“心动”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从心理层面讲,学生并非本来就讨厌语文学科,他们只是排斥长期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的语文教学模式,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成效不佳,常常感觉受到漠视,严重缺乏成就感,上进心与信心不足,且已习惯了这些业已形成的不良心态和现状,这些主客观原因使他们陷入了心理的恶性循环,走不出外界和自身设下的心理怪圈。教师要多关注这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尤其要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给他们以足够的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心动”,然后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有所行动。
二、改变模式,创设平台,让学生充分活动
从操作上讲,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画地为牢,而要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情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让学生当主角,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一)激发交流动机,让学生乐于动口。
学生不愿动口,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认为“说了也白说”,觉得没有动口的价值。这个时候,教师要创设一个平台,让他们在此有所表现,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处理名著阅读方面,笔者开设了“班级讲坛”,每天让学生轮流讲述名著的章回,要求学生细心阅读原著并备好“讲案”,“开讲”时在解说人物情节的同时可随时插入自己的点评。学生上台时如临“百家讲坛”,兴奋之余不乏精彩表现。再如,根据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选取部分课目,如朱自清的《春》,让全班五组学生分组备课(每组各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的一个片段),选出代表依次上台讲课,而后师生共评,侧重指出其成功之处,鼓励有创造性地发挥。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欲望,使其乐于动口表达。
(二)激发参与意识,让学生乐于动手、动脑。
学生学习没有效率,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投入。一首短诗,读十遍八遍不会背;一个单元的生字词,抄三遍五遍不会写,是因为这种读写对他们来说成了纯粹机械化的操作:该念的好像都念了,可并没往心里去。学生劳而无功,教师再逼,双方都怨气满腹。其实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搞些有创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必能收到不同以往的效果。笔者多次开展“诗画语文”活动,将一个学期的古诗分配给各组学生,让他们在读懂诗意后给一首诗或部分诗句配画,画完后在上面认真题写相应诗句。作品收集后进行评选和展览,学生观摩点评,兴致勃勃。这一活动,既锻炼了文字书写,又让学生理解诗意并深入感受了诗词的意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在识记和理解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这一活动与美术关联,颇有学科渗透意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理,文言文教学也可改变以往单纯讲解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动手、动脑,把它们化成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再配上自己的文字描述,把字词句篇的识记、理解通过活动渗透到心灵深处。
为了改变字词掌握效率低下的情况,笔者在课堂上模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定期举行生字词听写比赛,使过去课堂上显得单调无味的词语注音、抄写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准备和比赛阶段,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一种游戏、竞赛的氛围中,逐渐提高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可以改变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动脑思考。例如,课文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篇接一篇地教,而是选取部分篇目,以检测题、竞赛题的方式出题,让学生在老师未教的情况下独立解决,重点训练筛选、整合等方面的能力。有时精选部分课外阅读材料,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定时间后关闭,然后从识记、理解等角度命题,让学生根据记忆以复述、点评等方式作答。这些方式刺激了学生的挑战欲,使他们的大脑充分运转起来。有时,笔者利用适合的文本,让学生向名家(作者)“挑战”,也就是对课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让学生觉得课文并非权威到完全不可动摇,而是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创新性的发挥。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感》一文,笔者适时向学生指出:本文主体部分三个段落,后两段开头有总领句“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前一段没有,这从形式上看好像不够协调,那么是否可以在这一段开头也加上一句,与后两段开头构成排比呢?谁敢动这篇文章?这么一说,学生来劲了,细心品读,认真思考,最后加上一句“夏天的气势是磅礴的”,竟也可圈可点。又如,学习郑愁予《雨说》时,让学生把这首较长的诗歌改成短诗,并尽量体现诗歌的原意。可以说,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此时是真正动了脑筋的。
至于作文方面,基于学生对电脑及网络的那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兴趣,笔者成立了班级文学社,让学生负责组稿,在班内广征原创作文、书画作品,由学生提供或制作书刊的logo、页面背景及插图等,笔者应用Iebook等电子软件及Flash技术,编辑、制作出《小作家》、《诗画语文》等精美的电子书刊。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群集响应”,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创作热情高涨。作品产生后,在班级多媒体上搞小型“发布会”,每位学生拷贝一份(或通过QQ、邮件发送),在家里的电脑上欣赏并互发信息点评。据调查,参与活动的同学花在电脑游戏上的时间减少了,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了电子作品上,而且兴致盎然。学生的心灵如同一片未开垦的田地,如果鲜花无法在此怒放,杂草就会全部占领。由此,笔者深深认识到,教师不能在传统的教法中原地踏步,不能对现代教育技术视而不见,不能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熟视无睹,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置若罔闻。教学不跟上时代的潮流,迟早会被时代淘汰。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能带动学生呢?
综上所述,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取决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能否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作为引导者,教师应改变自导自唱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其真正愿学语文,爱学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庞维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心理科学,2003(2).
[2]学校教育科研热点研究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7.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