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传纲
摘 要: 作者结合七年级下语文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的教学实践,分析外貌描写需要注意的事项,重视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外貌描写 教学有效性
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容貌特点、衣着打扮、体态姿势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对初中学生来说,外貌描写的学习既是把握文章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在写作中常常用到,帮助文章内容具体、描写出彩的有效手法。果戈理说:“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然而,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初中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外貌与思想性格联系不够,分析不够深入,在写作时存在外貌描写模糊、缺少个性特点、无法形神兼备的问题。现我就自己在七年级下语文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中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七年级下语文课文《童年的朋友》、《一面》,是学生开学初学习的两篇文章,《童年的朋友》内容比较简单,外祖母的形象容易理解;作为传统名篇的《一面》,内容较复杂,但结构完整、叙事清晰、层次分明,适当介绍背景后,学生也能够把握。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将“外貌描写”的教学确定为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决定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如何通过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而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手法。
如教学《童年的朋友》时,在学生熟悉了文章内容后,我迅速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我”的“童年的朋友”是谁?为什么她会是“我”的朋友?问题解决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外祖母”的形象如此生动,文章是如何来表现她的呢?于是,相关内容被学生一一发掘,“头发”、“眼睛”、“鼻子”、“牙齿”、“身材”等,对初一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寻找是容易的,会充满成就感。
又如教学《一面》时,我从标题入手,先请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将标题扩充成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出场的呢?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呢?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呢?
二、外貌描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某一个人,必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的特殊的印象。结合两篇文章看,叶圣陶先生的见解实在是鞭辟入里。
1.抓住人物特征,不必面面俱到。如《童年的朋友》中,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的外貌是不甚美观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一些丑陋,可是读完文章,我们很少会注意她的丑,反而会喜爱上她的慈祥、宽厚、友善、开朗。究其原因,除了语言之外,外貌描写的精彩也有着重要作用。正如鲁迅所说,描写人物要“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高尔基对“外祖母”眼睛的描写令人赞叹:“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正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描写人物、分析人物,将眼睛做细致描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画眼睛”,只要是人物有特征的、有代表性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重点的、细致的描绘。
如《一面》,对鲁迅先生的描写也是十分讲究的,三次描写一直着力于先生的“瘦”:“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这样的句子,再加上其他三处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将一切献给革命事业的忘我精神和刚毅坚强的性格。
2.写出层次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鲜活生动的,《童年的朋友》中“外祖母”的形象就是逐步丰富起来的,高尔基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头发上,再顺势观察她的眼睛和脸,这符合一个孩子刚刚睡醒的心态,交谈一番后,“我”才将“外祖母”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随着作者的视线,在心中逐步勾画出人物的“可爱”形象。
《一面》中,围绕“瘦”这一重点,每一次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但随着作者三次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鲁迅先生的形象仿佛渐渐从暗处显现出来,渐渐清晰、高大起来,从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先生敬仰之情的不断加深,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
3.外貌描写中不能缺少感情。丰富的感情,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物的印象,也会在我们描写的语言中体现出来。如《童年的朋友》中,“我”对“外祖母”的感激、热爱的感情在文章之中表现得十分清晰,也许“外祖母”谈不上“美丽”,可是在“我”的心中,“外祖母”是那么的可亲可爱。
如《一面》中,第一次外貌描写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因为这时“我”并不知道那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是谁;而第二次描写时,“我”的感情有了一些变化:“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让人担心。”“担心”已经显现出一些“我”的关注与担忧,“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这时的“我”对对方隐约有了一些敬佩之情;当自己明白对方的身份后,“我”对鲁迅先生的“瘦”有了更多的担忧、疼惜和热爱之情。“我”的情感的变化,是随着外貌描写的展开而逐渐深化的,这也更突出鲁迅先生对“我”的巨大影响,更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学生能力的拓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学习中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同时还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童年的朋友》后,我随堂布置一篇有关“外貌描写”的小作文,不限对象和字数,但要求学生写作时适当写一写眼睛,写完后,找一位认识写作对象的人,将文章读给他听,看看别人能不能猜出是谁。
《一面》的作业设计中,我还是请学生写人物外貌,规定不多,但还是有一些限制,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层次”。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就没有什么难度。从模仿起步,在训练中提高,虽然只是两篇文章的学习,但是学习后,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分析及在作文写作中的运用,能力上会有显著的增强。
无论是课文的阅读、习题的分析,还是作文的写作,外貌描写都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手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并学会学以致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