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鸿亮等
摘 要: 文章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顶岗实习对就业心理的影响作为调查内容,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顶岗实习和择业心理具有高关联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习岗位对口率和就业专业预期对口率、顶岗实习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选择意向、顶岗实习薪酬和就业期望薪酬、顶岗实习区域和就业目标区域。针对结论提出一些思考和对策: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实习方式的多样化;给予实习期间自主创业的学生更多支持;鼓励学生到县乡镇基层和西部地区顶岗实习等。
关键词: 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 择业心理
一、本次调查的意义和必要性
顶岗实习是指高校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践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这种“顶岗实习”的过程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一个平台。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就业竞争的加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工作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界业界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相关研究。因此,目前的研究表现为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心理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日渐丰富。
但是,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倾向心理的关系研究虽然已经有学者关注,但是研究还不深入,相对而言成果较少。本次调查就从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心理的关系出发,重点放在顶岗实习对就业心理的影响上。毫无疑问,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经历和心理会对就业认知心理与倾向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和影响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定量定性双结合的研究,为高职院校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从而进一步干预学生的积极就业心理的形成提供理论借鉴和实际指导。仅就此而言,本次调查不仅能为相关理论研究添一砖瓦,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调查的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说明
1.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选择的样本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自1983年建校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是河北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首批立项建设院校验收。目前在校生一万多人。该校30年的历史发展,已经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获得了诸多荣誉,因此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
2.调查范围与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2011级学生,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分层抽样,包括经济系150人,管理系100人,机电系100人,建工系100人,文法系100人,艺术系100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37份,其中有效问卷630份,回收率为98%,有效率为97%。就专业而言,理科、工科、文科所占比例分别为38%、32%、30%。性别比例为男生327人,占52%,女生303人,占48%。
3.调查内容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和个别学生、用人单位访谈作为辅助手段。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顶岗实习现状和就业意向两个方面展开,设计了25个问题,其中24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为确保问卷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逐一对各试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敲,调整结构,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于2013年12月上旬进行,2014年3月进行补充和完善。为避免影响研究结果,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调查结果的严谨性,调查对象不包括采用“2.5+0.5”教学模式专业的学生,全部为采用“2+1”教学模式专业的学生,原因在于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顶岗实习经历产生差异,从而在同一时间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采用“2+1”教学模式专业的学生经过八个月的实践教学,在2014年3月基本上已经进入顶岗实习期的“融入期”心理状态,而采用“2.5+0.5”教学模式专业的学生还处在“新鲜与失落期”,从心理状态上而言存在差异,因此不具有可比性。
本调查充分考虑到了样本选择的标本意义和数据的代表性,能够较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在专业满意度上,对自己专业满意的学生占59%,比较满意33%,不满意7%,无所谓1%。这一点说明92%的学生是基于兴趣学习本专业的。关于“实习对就业的重要性”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有非常正确的认识,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占88%。
顶岗实习和择业心理具有高关联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习岗位对口率和就业专业预期对口率
二者之间不一定正相关,因专业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科正相关度高,文科正相关度低,原因在于工科专业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以集中实习方式为主,实习单位与专业对口度高。文科类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分散实习为主,实习单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有较高比例,因此,综合数据显示专业的对口率不够高,为56%。
问题“就业时能否接受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统计结果显示,66%的学生明确表示能够接受,具有积极的就业意向心理。面对就业压力,多数学生选择走务实路线,往往会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甚至完全不相同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要求不大,这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实习方式对就業心理预期的影响度应分专业考虑。见图1和图2。
2.顶岗实习单位性质和就业单位选择意向
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排名为民营私企、事业单位、自主其他、国有企业、外资。就业单位选择意向排名为民营私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自主其他。二者比较可以看出,除了“自主其他”的排名有较明显的改变外,其他单位排名顺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二者具有高关联度特征。由此推断,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性质对就业单位选择意向有较大影响。
无论是从实习还是从就业来说,民营私企由于用人制度的灵活性排在首位,国有企业由于用人制度的刚性,在顶岗实习单位排名虽然稍稍靠后,但是对即将毕业选择单位的学生而言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见图3。
3.顶岗实习薪酬和就业期望薪酬
无论是顶岗实习薪酬还是就业期望薪酬,都呈正态分布,关联度较高。顶岗实习薪酬以1000元以下和1001—2000元为主,占88%。就业期望薪酬则以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为主,占81%。学生普遍对于就业期望薪酬持积极态度,比顶岗实习薪酬整体提高两个水平。见图4。
4.顶岗实习区域和就业目标区域
顶岗实习区域和就业目标区域排名均为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县乡镇基层、西部地区。二者具有极高的关联度,且呈正相关。
这种就业目标区域或许还与学生的来源有一定的关系。样本中的学生大约有75%来自农村家庭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的城乡社会经济差异,加上顶岗实习区域的熟悉程度的提高,使他们不愿回乡或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见图5。
其他对就业心理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频繁更换实习单位、对就业政策的熟悉程度等。
调查显示,有高达61%的毕业生更换过顶岗实习单位,更换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对薪水不满意和有更好的单位邀请加入。调查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在企业工作几天不打招呼就随便走人,缺乏敬业精神,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感恩的心态。有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兴奋期短,很快就缺乏工作热情。这些经历会影响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从而成为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的绊脚石。
顶岗实习时期清楚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有较明确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人事代理制度的学生,具备更健康的就业心理,比其他学生更能理智应对择业时遇到的困难。
四、思考与对策
1.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实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尽量打破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绝对界限,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集中实习虽然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但是单一的实习环境使得学生容易形成定向的择业心理,眼界难以宽阔。分散实习又具有一定的缺点,例如学生更换实习单位的频率提高。因此,建议将两种实习方式相结合,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使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放下“专业不对口”的包袱,形成健康就业心理,从而取得通过实习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
2.给予实习期间自主创业的学生更多支持
顶岗实习期间,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到10%。在面临即将就业时,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到6%,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反映出顶岗实习期间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面临更多的困难,但是没有得到帮助和正确的心理引导,以致产生困难扩大化的就业心理状态,从而放弃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想法。
学校应重点关注实习期间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帮助,例如相关政策解读,政府部门已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应届毕业生可在校申请创业证,持有创业证自主创业的,可享受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另外,辅导员应提高对该生的关注度。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少学生转变观念,积极选择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出路,应予支持和保护。
3.鼓励学生到县乡镇基层和西部地区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区域和就业目标区域的关联度最高,且呈正相关。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实习的学生最多,想在该区域留下来就业的人数也最多。同样,在县乡镇基层和西部实习与预期就业的人数基本持平。因此给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实习区域与就业目标区域除了地区与城市本身的优势与吸引力之外,还有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其他因素,例如随着实习时间的不断积累,对实习区域的熟悉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培养出对该区域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形成可能在该区域就业的积极心理状态。
即使该因素的影响力远远低于区域的独特优势,但是仍不能忽略其潜在的后续递延型影响。在和学生的单独访谈中,有学生坦言自己的实习单位在基层,自己的就业心理预期仍然是一线二线城市,但是在以后的工作选择中,实习单位所在区域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第二选择。
这样的案例虽少,但仍给我们的工作以启示,即鼓励学生到县乡镇基层和西部地区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心理暗示,会增加到该区域就业的毕业学生人数,或者将来有可能到该区域就业的学生人数。
参考文献:
[1]王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09(5).
[2]唐蕾,李如铁.在大学毕业班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8).
[3]刘晶,张素芬,颜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1.
[4]袁海燕.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思考[J].大学生就业,2007(14).
[5]王莹,陆旸.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研究与工作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8).
[6]秦自洁.高职文科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困境与破解——基于对常州高职院校文科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9).
[7]顾明亮.经济复苏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8]黄映琴.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
[9]彭振宇,马必学.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本文系邯鄲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