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教育思想研究

2014-07-09 22:30李华伟
新西部·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胡锦涛教育思想

【摘 要】 胡锦涛准确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党在新时期的神圣使命,提出的教育民生论、本体论、动力论、公平论等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指导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 胡锦涛;教育思想;社会历史条件;科学体系

一、胡锦涛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胡锦涛的教育思想是在世界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变革和调整时期,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历史阶段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实践中,在全面总结了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从全球范围看,国际局势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加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过去的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发展到现在的人才竞争、文化竞争,竞争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伴随着中西方交流联系的加深,在这一领域的斗争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从价值标准、文化理念、伦理道德等方面,开展党内教育以及如何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从国内发展建设的情况看,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改革开放从最初比较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成为一场囊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内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社会变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也在同样地经历着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社会出现许多新兴的阶层,人们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中国社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一方面造就了我国社会的勃勃生机和新鲜活力,另一方面也给中国政府和人民提出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曾遇到过的巨大挑战:伴随着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矛盾冲突不时显现;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完善,医疗、住房、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改革在摸索中艰难前进;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迷信等各种腐朽思想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整合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社会冲突和政治风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考验着党在教育领域的方向性指导能力和水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的教育思想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胡锦涛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

结合胡锦涛主席自任期以来有关教育的诸多论述,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胡锦涛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胡锦涛的教育民生论思想

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里,教育体现着一种双向的博弈理念。一方面政治家试图通过教育来维系该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思想体系,并由之而对政治的稳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当自上而下的民生政策很难通过政治的运作力而产生“草根”关怀的时候,民众的生存哲学会很快使这种政治教育的效果归于淡化,并由之而对教育的政治价值产生破坏性影响。在较为原初的意义上,教育是维系人类生存的技术或能力的总称。至于阶级社会中教育的政治导向,只是人类社会在特定阶段而发生的一种变异表现,并不具备终极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民生问题在中国教育史的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由于“民”的力量的伟大对“治者”和“被治者”提出了基于同质逻辑的挑战,更是由于“生”的活动向全体人类展示了生理存在的恒久价值。民生关怀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也昭示着“政治作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位特别重视民生发展和民众体验的政治家,胡锦涛对民众的力量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一贯奉行的治国理念。国以民为重,生以民为本,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再好的政策也很难得以顺畅的贯彻和执行。胡锦涛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牢牢记住教育的恒久价值,要通过全民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都深刻体现了胡锦涛对民生问题的诠释和关注。

2、胡锦涛的教育本体论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的中国都曾经因为思想的继承问题产生过各种各样的争论。如果说这种争论仅仅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学术探讨,那么人类的思想传承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和明了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知识层次的论征领域,从来没有一种思想是孤立存在的。在知识相互联系和彼此叠加的各个学科阶段,争论或曰辩论是西方自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在东方社会,具备开拓意义的争辩自古以来就是学术百花齐放的不竭源泉。在观念的现象学意义上,上述的讨论本身就是在探索文化知识和观念思想的迭代继承和连续发展问题,也就是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之所以在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继承方面起这么大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是由于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实践价值和生活意义。应该说,离开了由历史传承下来的前辈知识和往代思想,我们很难想象人类的现代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知识本体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并由它得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而教育是使人类成就自身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思想家,如孔子、董仲舒、王安石、范仲淹、赵朴初等。历史演进到21世纪,教育问题更是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在2012年1月17日召开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曾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可以说,胡锦涛的所有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育人为本”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之上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学角度看,育人为本的思想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的“育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思想既是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反映,又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3、胡锦涛的教育动力论思想

在宏观政府学上,任何一种政府的措施要想真正得到贯彻和切实的执行,光靠权力的外在作用和权利的内在约束作用是很难彻底实现的。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缺少对受众的可接受性分析。在一个只认自组织的内部观念而无视国家政策的群体里,外在的压力只是此种组织适时调整自己对策的重要契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教育会议上曾经指出,政策的执行关键要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而所有这些意识的形成必须主要和首先依赖于教育,因此必须推动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对于方法论诉求,胡锦涛认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应该说,胡锦涛的教育动力思想,看到了当今中国教育领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了解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最真实情况,切中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中推行教育改革思想,既可以解决政策领域出现的执行难的问题,也可以广泛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当然,对于改革的难度,胡锦涛主席也作过诸多论述,总体上是要求全党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意义,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扎扎实实的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措施。

4、胡锦涛的教育公平论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不患有而患不公”的社会话语。对于教育的平等性,儒家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过无差别者为“仁”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民主思想,西方的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教育不是单独为少数贵族而设”的政治教育平等思想。古今中外不乏重视教育平等和提倡教育民主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独身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曾在《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我喜欢和与我一样有着平等人权的人打交道,因为古老的人身隶属法则早已死亡了。”中国近代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曾经是教育平等的力倡者,他说:“中国近代的愚、穷、弱、私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的等级性有关。”为了医治近代中国的四大病根,辜鸿铭提出了教育的国民性原理,指出,所有国民都应该享受无差别的义务教育。可以说,辜氏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义务教育”的第一人。与辜氏齐名并大力提倡发展民众教育的梁漱溟也曾大力支持教育的平等性实践。被称为“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更是大力支持平民教育,为了践行教育的民主化原则,晏阳初还亲自到河北农村出资兴建“乡村学校”,不分贫富差别和地位悬殊的广收农民的孩子来学校就读。

事实上,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资源相对偏少的国家里,人口和资源问题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在较为真实的意义上,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将是具有政治意义的严肃问题。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如果中国共产党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解决好这一问题,那么就很难把中国引向最为理想的光辉前途,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一历史性的难题。比如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素质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的推行对于解决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诸多领域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仍然存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增加的趋势。对此,党和国家召开了多次教育会议来讨论这一问题。胡锦涛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就曾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可见,在胡锦涛看来,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没有教育的公平,就很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没有教育公平,就很难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对于如何促进教育的公平问题,胡锦涛认为,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要不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胡锦涛还从法律的角度谈到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作者简介】

李华伟,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生科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学生管理思想.

猜你喜欢
胡锦涛教育思想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价值
胡锦涛科技兴农思想的时代价值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论邓小平胡锦涛廉政思想理论之关系
论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胡锦涛西装阅兵显深意
胡锦涛主席入选《时代》“最具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