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教学模式研究

2014-07-09 20:10于泉蛟孔英
理论观察 2014年11期
关键词:演讲讲授研讨

于泉蛟 孔英

[摘 要]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采取大班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一代大学的特质,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在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展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再继而进行大班交流的教学模式,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真正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对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也是破解目前高校思政课效果不佳的一条重要出路。

[关键词]讲授;研讨;演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70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YLX13041);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课题“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G12ZXY24)

[作者简介]于泉蛟(1980—),男,吉林柳河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是国家明确规定、学生必修的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这也决定了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指向。在这样特质规范的条件下,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采取大班理论讲授的模式。可以肯定,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集中性、直接性和授课量大等优点,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内集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面对新兴90一代大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可集中概括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思政课的主导和主体性的发挥几乎全部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单向的,很少有互动和交流,即便有,也很难波及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导致实际困的境是:学生普遍厌烦思政课教师一味地理论讲授,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抽象、难懂,加之目前通讯、网络的发达,许多学生都是一手拿着课本,另一手拿着手机,思政课出现了严重的教师与学生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单调、乏味,教师一言堂,整个课堂沉闷、凝滞,思政课出现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我们说,思政课的内容、初衷是好的,理论、思想是深邃的,无论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化、道德化、政治化,还是从国家整体需要振兴、凝聚、发展,思政课都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学习好和运用好的课程。但是,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思政课迫切需要变革原有传统的授课模式,以真正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用。

一、大班授课

有必要指出的是,思政课大班讲授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被推翻,还应是思政课主要的教学模式。一是由于目前思政课师资不足,二是由于思政课毕竟是以理论特质为主,进入思想深处和上升到抽象思维,理论讲授还是起着根本性作用的。真正的教学改革应以理论授课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具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是一个有效的探索。

大班授课是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展开的教学环节,形式上和以往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是一致的。但是作为整个“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的初始环节,它又有独特的侧重点。面对新一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和首次接触该课的大学生,大班授课主要体现为一个前期铺垫。即主要是讲授本门思政课的大体概况,介绍本门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使学生對本门思政课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思政课的教学。而随着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与学生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日益发现和学生之间有许多问题可以探讨:或者是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了共鸣,或者是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了疑惑,等等,有待于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地阐释和说明。

笔者认为,大班授课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初步展开到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是这时已经讲授了一定的课程内容,学生对课程、教师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是学生继续深化和提升的基础。二是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分化,有些学生可能十分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地学习、听课;但是也有些学生出现了常规、凝滞、厌烦,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已经有了刻板印象,会认为思政课教师会一直这样教学下去,于是没有了心理预期,转而把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之外。所以,思政课教师有必要转换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小班研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出路和选择。因为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想达到小班研讨的预期效果,则需要大班授课这一环节的充足准备。笔者认为,在思政课整体课时上到三分之一左右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问题,或者表现出对某一问题十分热衷,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找出十分有代表性,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相扣一些论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偏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班,专门针对某一问题,让这些小班的学生展开专门的研讨。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导,在分班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切忌造成混乱和分散。而且,小班研讨应采取是课下研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展开,由学生自主决定。同时,思政课的大班授课继续进行,继续积累学生的兴趣点和产生的问题,以便为新一轮的小班研讨做好持续性的准备。

二、小班研讨

具体而言,在分配好题目和分好小班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对小班研讨的学生进行论题查找资料的指导。主要是学会查看书籍、报刊、特别是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会运用必要的检索工具,比如百度百科、CNKI、重庆维普等。这对于学生日后持续的运用思政理论,关注国家大事,紧跟时事热点,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思政课要达到可持续性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听取小班讨论中学生的汇报。思政课教师可以事先设定小班的研讨班长,或者是选出其中的几个代表,由他们进行记录、汇总,集中向思政课教师汇报。或者可以开通必要的网络平台,比如QQ群、邮箱等,思政课教师可以集中接受来自小班研讨的时时情况,做出必要的指导。主要是保证研讨的深刻性和方向性,侧重于宏观和顶层的导引。最后,小班研讨的结果是要分析整理出具体的研讨报告,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形成精短性的主题发言报告,为大班交流做好准备。

笔者在具体实施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两条深有体会的经验:第一,研讨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产生思想的对撞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最为实质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单由老师一味的主讲,而没有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是绝对达不到思想提升的目的的。第二,通过研讨,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可以为教师的有针对性教学,提供进一步的支撑。新一代大学生有热情、朝气蓬勃,而且视野宽广、头脑灵活,接受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是其优点。但是,毕竟还是处于人生三观的建构和形成时期,对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还是有些偏颇,甚至极端,理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其实,这正是思政课重要价值所在,也是思政课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思政课教师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疑惑、破解学生的偏颇、提升学生的思想,以真正达到和体现思政课的目的和效果。小班研讨是思政课教师深度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

三、大班交流

课下的小班研讨,可以持续到两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一是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去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二是给学生充分的相互研讨的时间,特别是在研讨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整理成演讲报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课教师精挑细选和学生的自主推荐,即在每一个小班中,选取一至两名学生,综合概括本班研讨的思想成果,形成演讲报告,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大班交流上。为什么要把大班交流的外在形式界定为演讲报告呢?笔者认为:一是从形式上,演讲报告本身具有感染力、渲染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所有其它小班的学生,作为整体的一个大班,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演讲所带来的集中效应。二是从内容上,演讲的主题是小班研讨的具体思想成果,真正凸显的是思想本身的魅力,通过外在的演讲形式,所有大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具体听演讲的过程中,体会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主题演讲学生思想理论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认识和反思自己思想理论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思政课的动力。

有必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学生主题演讲的时间,笔者认为,界定在10分钟左右较好,一是保证每一个小班代表都有机会去做主题发言,千万不能因为时间不够而漏掉了某一个小班的代表,这样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在演讲之后,思政课教师要有1-2分鐘左右时间的点评。点评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以指出缺点为辅。大班交流主要的目的是在全体学生面前,彰显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真实反映学生的心声,达到全体学生共鸣的效果。事实证明,在具体演讲的过程之后,主题演讲的学生反映,自己获得了能力提升,纷纷表示要积极参加下一次的演讲,同时要继续带领本小班展开其它论题的研讨。而所有大班听演讲的学生,也纷纷表示要做主题发言,同时也有兴趣进一步展开研讨。所以,大班交流,确实为全体学生发挥主体性、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第一个大班交流之后,又回到了初始的大班讲授模式。在大班讲授模式继续展开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展开新一轮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即可以持续性的循环。在整个学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可以具体展开两至三个循环,不宜过多,而且应避免在期末时展开。整体来看,小班研讨和大班交流应主要安排在整个学期的前三分之二阶段为宜,期末阶段应以理论讲授和复习为主。

四、小结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既保留了传统理论讲授模式的集中性、理论性、普及性等优点,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兴趣性,使二者融为一体,是破解目前思政课干枯、凝固、僵化、呆板,以及效果不佳的一条重要出路。思政课唯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提升人、教育人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谭江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化与改革创新模式探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 高文利,等.创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演讲讲授研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