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7-08 23:12林旦
考试周刊 2014年37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林旦

摘 要: 思维是人智力和认识的核心成分,培养良好思维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引导质疑是医治“满堂灌”、“一言堂”的一剂良方,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主动学习得到具体体现。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思维是人智力和认识的核心成分,良好的思维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创新是教育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些经典话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质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是医治“满堂灌”、“一言堂”的一剂良方,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培养,主动学习得到具体体现。

1.熟练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

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艰苦训练形成的。能力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对基础知识似是而非、含混不清,则进一步学习就有障碍,也就谈不上智力的飞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对某种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高级神经便程序式、自动化地支配相应器官协调完成预期运动,有意注意很少参与,这时处理复杂多变的多因素问题,灵活迅捷的直觉思维就会全面系统地对诸因素同时进行分析判断,排除干扰,理清思路,切中问题要害。如让学生看图说一段话,这种迅速准确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没有非常熟练的基础知识,则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在短短几分钟内说得头头是道,既要用词准确,又要语句通顺,甚至还要加些修辞。所谓熟能生巧,这里的巧就是创新创造。

2.实践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理论是一座宝库,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个性思维差异的优势,使相互间的思维相互碰撞,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对症点拨,使思维产生质变。如让同桌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然后答的变成问的,问的变成答的,这就是一种练习方法。不要怕学生的参与会影响进度而包揽一切,这样虽然进度完成了,但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懒惰、依赖的思想,甚至是厌学情绪。

3.巧找机会设问,铺开思维新路

(1)开讲设问,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正如一场戏的序幕,必须使用最简练生动的语言,以引人入胜。如教《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之类的课文时,老师只要简单设问:“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景呢?心情怎样?”而后话锋急转:“这节课,咱们要一起参观……游览……”简短的语言会像磁石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一样悄然开启学生的心扉;像风帆一样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2)题眼设问,把握重点。

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眼之笔”,若从题目入手设问,有助于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揭示了新课,可以单刀直入。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眼“飞”字设问:“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多向思维。有的课题提供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题眼,有助于学生顺利掌握内容。如《草地夜行》,可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红军“行”的句子,即“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着走——大步走”,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思维获得链条式整理。有的课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时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如《将心比心》一文,教师可设问“叫我们比什么心”,通过这样的激疑引思,给学生铺架新桥,拓展思路。

(3)联想设问,开拓思维。

语文教材中不少语句可谓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目的是留下思考余地,让读者深思,使文章更显余味无穷,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望着妈妈笑”。有的用省略号,如《学会看病》中“假如……你找不到我呢?”尤其古诗的文字简练,意味无穷,寥寥数字,便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蕴含千言万语。《游园不值》中的千古名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中的春色怎样?《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问什么呢?“言师采药去”怎样说呢?教者应以联想式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矛盾设问,强化思维。

不少课文蕴含“矛盾”,那是作者别具心裁,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教师要善于捕捉问点,引导学生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理解课文。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抓住矛盾句“眼巴巴地看”,“我忍不住不看”,前者是不敢看,后者是一定要看,当时作者是怎么想的?内心怎样?这样设问会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拓展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表面看似言尽意穷、矛盾的句段,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可使学生深刻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将相和》一文中的渑池之会为我们展现了一幕精彩的针锋对麦芒的斗争场面,表面上看,赵王为秦王鼓瑟和秦王为赵王击缶,两者都没有吃亏,细细一想,其实不然。教学中提出要求:针对蔺相如的言行提个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问题纷纷而出:“缶”是什么意思?“瑟”和“缶”有什么区别?“蔺相如为什么不叫秦王为赵王鼓瑟,而叫他击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蔺相如不畏强暴、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印在同学的脑海中,同时体会到对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多问几个为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教育中多给予学生广阔的驰骋想象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跨世纪人才[2]。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想方设法地为学生铺路搭桥。

参考文献:

[1]黄润香.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博客,2012.6.

[2]张宗德.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文摘,2004.1.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