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

2014-07-08 22:03张宁
考试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中式英语启示

张宁

摘 要: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汉语对英语影响不断深化,中式英语虽广受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的诟病,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大行其道。本文以科学语言观的视角,通过语言哲学、语言迁移理论、顺应论和模因论等理论,分析当下广为流传的中式英语存在和传播的原因与动力。

关键词: 中式英语 科学语言观 启示

一、引言

2010年的“Ungelivable(不给力)”一词自出现在微博之后,在短短的几小时内被转发了上万次。该词被网友戏称为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语词汇。美国《纽约时报》幽默地称,如此使用这种词汇“非常酷”。在2009年新浪网主办的“票选十大中式英语”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3417票位居榜首,成为广受网民欢迎的最热中式英语。但是,在同年3月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则报道中,却传递出不同的声音——据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介绍,上海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寻找中式英文标牌,不久后将开设网站,收集关于这方面的投诉。这是中式英语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遭遇的第二次清理整顿。面对这样一些数据,人们不禁要问:中式英语真的不可救药、一无是处、罪孽深重吗?那么为什么广受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诟病的中式英语仍能在实际应用中大行其道呢?

二、中式英语简介

“中式英语”有如下含义:(1)指英汉混合语(Creole),即由洋泾浜(Pidgin)逐渐演化而来且代替原来母语的语言。在汉语和英语均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就曾经或正在使用这样的混合语。(2)指西化的华人、华侨所讲的夹杂着英语的汉语。(3)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对其英语水平不高的华人配偶所讲的语言。(4)指一种“不符合英文规范用法及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产生的中介语变异体,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李文忠,1993)。引起中外学者激烈争论和密切关注的,常常是最后一种。李文中(1993)把它定义为“中国的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王弄笙在探讨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时指出,“由于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搭配不当、过多使用修饰词、拟人法在汉语中使用过多等原因,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但也有学者对此持宽松态度,Kachara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规范依附性英语”,是“新英语”。汪榕培(1991)将其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钱乃荣表示:中式语言是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合理存在,“语言就应该是活跃的,如果都固化了,语言就死了”。

三、中式英语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首先,从语言哲学层面来说,中式英语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合理性与必然性。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1916)中有这样的表述: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一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对稳固、均质同一的符号系统;语言是集体的属物,不私属于任何个人,言语——人们每天说的话,从他人口中听到的话,从书中看的话……这类富于各人色彩的东西才属于个人。索绪尔用式子“1+1+1+……=1”描述何为语言。试想,如果把等号后面的“1”看做是英语这种语言,那么等号前面的“1+1+1+1……”则多达数几亿,可以看做是英语的变体。因此,过去教育界追求标准英语、伦敦音,现在对何谓规范标准的英语,则倾向于作多元的理解:不但美、澳、加可与英国同席而坐,都是正宗的英语母国,而且印度、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都把英语当做第二语言使用,可以确立自己的发音标准和语用规范,不必处处唯英美用法为是。于是便有了新概念—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这意味着英美诸国的英语也只是当今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的变体,其他地区的英语享有同等的规范权和发展权。正如达尔文所言,“不曾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异和改进的任何类型,大概都易于绝灭”;“经过改进的新类型,是‘变异和‘最适者生存的产物”。中式英语正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世界观的共同作用下,同时两种语言的融合必然会因世界观不同而产生变体的结果。

其次,从语言迁移理论来说,中式英语的产生和出现是客观合理的现象。迁移原是心理学家应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Lado对迁移做了如下表述: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就越大,该观点即他在其《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出的对比分析假设理论。中式英语往往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母语(汉语)对学习者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迁移而造成的副产品。例如,通过对汉语表达方式生搬硬套翻译成英文,产生中式英语表达:raining chicken(落汤鸡),people mai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small school(小学),First under after on,take riding with civility(先下后上,文明乘车),Take Iron Coffee(拿铁咖啡),等等。除此之外,二语习得的石化现象也会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和产生。对于我国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常常由于对所学英语中某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在技能获得的联想阶段,借用母语的相关知识出现母语负迁移而导致石化的产生,尤其是成人学习者,无论他对英语语言形式的掌握达到何种程度,他的汉语思维方式和本民族的生活习惯都是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式英语”的产生符合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是一种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

再次,顺应是中式英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来的。顺应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上,并且是同时进行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而做出某种顺应。人们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的变异,是对实际应用的折中,以及对现实环境的顺应和适应。从句法上看,中式英语顺应了国人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和日益深化的中外交流。它常常以句子或词组呈现,表达的意义单一、简洁明了,很容易为人所接受。从语法上看,中式英语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使英语更富有弹性、灵活性,也更加新颖,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汉语具有柔软性和弹性,以注重达意为主,而英语注重更多的是形式方面,中式英语是英语和汉语的融合,能使英语更加生动。例如,“You Can You Up(你能你上)”。从措辞上看,中式英语顺应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体制、宗教、社会等的好奇心理。中式英语既有英语言简意赅的特点,又保留了中国人特有的曲线型思维表达方式。例如:Long time no see与Ihave not see you for a long tim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e与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in...(人山人海),等等。因此,大多数专家学者对中式英语持否定态度,但它仍广受关注并被快速传播,这与它的顺应性不无关系。

最后,中式英语的传播契合了模因论的原理。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产生的。这一理论通过对生物基因进化整体模式的模拟,对基因复制、传播和进化进行探讨,旨在诠释各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互之间的文化传承性,以及文化的进化规律。“模因”是模因论论体系中的核心;该词最早出现于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书中,“模”即“模仿”,“因”即“基因”。按照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类似于文化进化单位的复制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能够发生进化,并且这种进化方式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现实中,人们常使用的词语、音乐、图像、手势,或者常表露的面部表情等,都被视为模因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模因只是一种思想活动,它本身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或活动意图;模因可以被复制,而且可以不断被复制。当某种特定的和非特定的思想或者信息模式呈出后,一旦被局部或广泛传播、仿制,它就会具有模因性。Dawkins认为,成功的模因有三个特征:①复制保真度:复制得越到位,其原版性能就越能得到保留。如语言、宗教、传统风俗等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就是因为其具有高度的保真度;②多产性:多产性是指模因的复制度多样化,复制速度快速化;复制速度越快,则模因扩散越广;③长久性:复制模式在语言层面存在的时间越久,则被复制的概率和数量就越大。中式英语的传播就完全符合模因的特点。首先,数量庞大的网民和娱乐节目受众为中式英语的传播奠定了人数基础,使其能够广泛传播和复制,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被广泛流传的中式英语,是由于它形式简单,保真性也很强。在本文开头提及的“Ungelivable(不给力)”和“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很好地印证了这类中式英语的保真性,它们广为流传且形式不变。随着具有中式英语特点词语的传播,许多这样的派生词接踵而来,体现了中式英语作为模因的多产性。(见下表)

这些广为流传的中式英语,凭借自身文化的传承性、感染力,依靠各种媒体(网络、报章、杂志、电视),在文化和语言交流中迅速被复制,且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

四、启示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随着中外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兴盛,其必然要经历由全球化至区域化的演变,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虽然中式英语在语言学者和语言教师中引发了很多争议与论辩,大多数对其持否定态度,但它仍然广受关注,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证明了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式英语凭借其简洁、趣味、简短、直接的特点,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创新性,已经成为一种交流传播的工具,体现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它的存在和流传为英语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英语的内容,对英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对新生事物应该采取宽容态度,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度的问题。如果我国英语使用者和学习者偏执地不顾英语的语言、文化规范而生搬硬套汉语的语言习惯,制造出令人匪夷所思、不知所云的语言,就会遭到接受者的反感和排斥。本文所谈的合理存在并广泛流传的中式英语的范围需要谨慎把握,总体原则是能够起到顺畅交流的目的,在表达形式上因为合理添加了中国思维,与英语国家人们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5-12.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现代外语,2003.2:200-209.

[5]甘利.母语负迁移问题与英语语法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4.4:28-30.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6:65-68.

[7]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中州大学学报,2006.2:59-62.

[8]赵改梅,王晓斌.模因与流行语传播探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25-27.

[9]吴敏.顺应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原则分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4-56.

猜你喜欢
中式英语启示
汉译英中“Chinglish”面面观
目的论视角下公示语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翻译研究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
浅析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及中式英语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