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幼儿的恋物行为

2014-07-08 23:55缪晨斐
考试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妮妮大熊枕头

缪晨斐

抱着枕头睡觉的幼儿并不少见,有的幼儿抱着心爱的玩具而不换其他玩具,手不停地卷或摸被子,摩擦一条柔软的布条直至又脏又破……一旦父母从幼儿怀里夺去这些东西,他(她)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迟迟无法入睡。这些都属于恋物行为,只是在行为的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

恋物行为是幼儿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属于心理问题,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幼儿的恋物行为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一旦婴幼儿的恋物行为引导不当或造成情感压抑,幼儿就会出现怕见生人,逃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的表现,从造成社会交往及生活困难,这会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家长过多地注重子女智力潜能的开发而忽略亲情的互动式享受,使得幼儿在情感上孤独脆弱,不得不依赖身边熟悉的物品排遣寂寞和无助,导致有“恋物行为”的幼儿越来越多。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琪琪 女孩 2岁 托班

琪琪身体健康、性格活泼,只是有一个怪习惯——每天上幼儿园书包里都要放着一只小小的婴儿枕,上面绣着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一到午睡时间,她就把兔枕头抱在胸口睡觉。偶尔翻身时,摸到“兔姐姐”就放在鼻子前用力闻一闻,用手摸着再接着睡。万一摸不到,就要“大闹天宫”。琪琪的妈妈告诉我:琪琪1岁左右断奶时,就枕着这个小枕头,后来她一直认准这只枕头。不论是午睡或是晚间睡觉,都一定要抱着这只枕头。有一次,琪琪妈妈拿旧枕头去洗,换了其他枕头,可琪琪哭闹着不肯睡,妈妈不得不重新换回了那只绣有小兔子的枕头。

分析:琪琪的这种举动,一般发生在入睡前或是感到不安时,是一种天生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琪琪“恋”上印有小兔子的小枕头,是因为它能给琪琪带来安全感。1岁左右的幼儿已对母亲的声音、动作、身体气息都有了感知,断奶就好比把幼儿带到了一个陌生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幼儿会本能地从其他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在陌生环境中的焦虑与恐惧。对琪琪而言,选择小枕头很偶然,而选择是必然的。当她进入吮吸奶瓶这个新环境时,熟悉的小枕头往往能够起到释放紧张、缓解压力、帮助适应新环境的作用。

案例二:妮妮 女孩 3岁 小班

妮妮每天都抱着“大大熊”上幼儿园,所谓“大大熊”,就是一只毛绒熊玩具。每次玩“娃娃家”时,妮妮就将喜爱的大大熊搂在怀里,轻轻抚摸它,并用自己的脸和身体蹭大大熊。

分析:妮妮的这种恋物行为是一种“皮肤饥饿”的表现。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被触摸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触摸可使幼儿身体充满活力,大脑兴奋和抑制协调,并能减少、解除幼儿对某些可怕事物的紧张感。“皮肤饥饿”的幼儿常常表现出类似妮妮那样不停摩蹭绒毛玩具、触摸小毯子等恋物行为,甚至有摸耳朵、咬手指等怪异行为。

二、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对恋物行为的影响

1.安全感缺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有的幼儿是玩具,有的幼儿可能是一条小毛巾,如果追溯成因,则往往和幼儿日常生活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例如,父母上班忙,与幼儿之间缺乏沟通,使幼儿缺少亲情的“滋养”等。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独而脆弱的,不得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排遣寂寞和无助,于是慢慢形成恋物行为。

2.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往往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恋物行为的形成是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引起的。如当父母或照顾者发现幼儿对慰藉物有逐渐增强的依赖时,会担心养成坏习惯而给予纠正,偶尔试一试故意不提供慰藉物给幼儿,但看到幼儿哭闹又会百般舍不得,为避免破坏亲子关系,心想等幼儿长大了就会自动改善恋物依赖的情形,最后还是顺着幼儿。

(二)幼儿自身因素对恋物行为的影响

幼儿恋物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幼儿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产生的行为。幼儿产生恋物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在2岁时尤为强烈。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会透过各种感官的接触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情绪。例如: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动作;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就出现了抚摸被角或是覆盖熟悉柔软的毛巾、毛毯、纱布、玩偶、枕头等行为。

三、关于纠正幼儿恋物行为的教育建议

多数幼儿的恋物行为都会在生长发育中慢慢消失,但父母、教师不能不闻不问,而要及时纠正。为了避免幼儿进一步发展“恋物”行为,让幼儿形成健康、快乐的个性心理,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用爱关注幼儿,平时多拥抱幼儿。

幼儿出现“恋物”行为多半是因为亲子依恋的缺失引起的,父母应注意给予幼儿足够的安抚,让幼儿建立与父母的依恋,获得安全感。父母还可以多和幼儿聊聊天,做些有趣味性的小游戏,并多为幼儿提供、创造接触外界的机会,带他到动物园、植物园乃至郊外,让孩子开阔视野,认识更多事物。

(二)满足幼儿的社交需求,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恋物的幼儿大都较为内向,如果幼儿找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就容易迷恋某个玩具。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因此父母不妨多给幼儿创造与其他幼儿接触交流的机会,让他有同龄朋友,这样幼儿就有了“说悄悄话”的同伴。另外,幼儿有从众心理,通过与小朋友交往,他发现别的幼儿都没有恋物的爱好,自然会慢慢纠正自己的恋物行为。

(三)增强幼儿对环境的安全感,提高自信心和满足感。

幼儿本来对陌生环境就缺乏安全感,如果幼儿在陌生环境中受到冷落,就可能敏感地认为“大家都排斥我”,“这个集体好像不属于我”,久而久之,会对集体产生排斥心理,而提高“恋物”程度。教师应尽量让恋物的幼儿在集体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是被重视的,提高自信心和满足感。

幼儿自出生到三岁是成长最快的阶段,无论在认知、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都要经过很多阶段。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性即恋物行为,是幼儿随着认知发展,学习分离、独立的一个阶段。总之,当幼儿开始出现“恋物”行为时,父母、教师应适时引导,避免“听之任之”,帮助恋物幼儿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外面世界。

猜你喜欢
妮妮大熊枕头
枕头到底怎么选?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枕头里的秋天
妮妮猪
我的大米枕头
钱在枕头边
妮妮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