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颖 邓志军
摘 要: 瑞士是欧洲中部的一个人口小国,资源奇缺,但是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其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在欧洲甚至全世界都堪称一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对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拔尖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瑞士 职业教育 启示
从瑞士的自然条件看,怎么都无法把他与“高度现代化”、“失业率最低”,“繁荣富强”等字眼联系起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欧洲中部的农业小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科技、经济等均高度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高、失业率低,在欧洲乃至世界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切都得益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瑞士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与培训作为国之根本,国内的一系列教育培训机构为瑞士培养了一批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其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学习方式特色化。
学徒制是瑞士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色,瑞士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大多接受“学徒制”这一学习形式。学徒制,即学生作为徒弟,跟着师傅学习职业技能与技术,为国家培养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劳动者。在瑞士,参加“学徒制”培训的重要环节就是在企业进行培训,一个学徒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企业中见习培训的时间与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比大致为7:3,可见瑞士学徒是很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学徒毕业生,前提就是找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锻炼,他们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生产任务,习得技能,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学习,不仅技能上得到提高,而且个人的职业素养受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有利于毕业后融入社会,缩短学校到企业转变的磨合期。瑞士的学徒制学习年限为2~4年不等,学习结束后要进行联邦政府组织的统一毕业测试,顺利通过者就可以获得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成为正式的技术工人,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
(二)证书制度规范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为了应对高速发展的技术,社会对劳动者的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自然而然提高。瑞士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其职业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十分完备,通过各种资格证书和文凭,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有机联结。
1.学生在企业进行3年左右的学徒培训,随后通过联邦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取得“联邦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具备进入该行业的资格。
2.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学满之后通过政府组织的统一会考可拿到“职业会考毕业文凭”,学生凭此可直接就业,也可选择到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
3.对于学徒期满合格的学生,求学深造有三种途径:(1)补修一年的理论课程,通过联邦会考拿到“职业会考毕业文凭”;(2)补修2年课程,拿到“专业文凭”或“技术文凭”证书;(3)经过培训,通过联邦政府组织的考试拿到“师傅资格”,运用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
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任职要求严格,不仅要求具备相应的文凭学历,还要求必须具备企业工作的经验,必须修完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在瑞士仅仅拥有学历文凭是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的。
(三)经费投入多元化。
瑞士上到国家领导,下到普通平民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联邦政府、州和市政府及行业协会等都共同为职业技术提供经费支持,其中各州是主要经费投入方,对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大致占到整个职教经费的3/4;其次是联邦政府,依据2004年新的《职业教育法》,联邦政府将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一比例应该达到公共职教经费的1/4;市镇会相应地投入一些资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其所占比例不大;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积极投入,他们通过投资物资等基础设施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实训基地。
二、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师资聘任、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广泛借鉴瑞士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面向市场,改革学生培养模式。
瑞士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设置方面都有明显表现,学校规定学生每星期都要到企业内进行实践学习,弥补了整天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虽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但是在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学校中大部分课程都是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严重失衡,这就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后很难顺利找到就业岗位,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坚持“工学结合”办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不失为一种选择,这种形式办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很强。通过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方面注重校本课程,因材施教,例如可以实施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服务农村的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模式等,学生入学就有初步的职业规划,选择好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学校给予职业指导,使学生选择真正学有所用的专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提高职校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国内高职教师往往都是校校之间的传输,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个问题,即理论教师偏多,专业教师不足,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少之又少。针对现状,我国可以借鉴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实行“二元化”的现代师徒制,就是将理论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5]。学生首先在应用性大学或者职业技术类院校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修满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证书,转而在师范技能培训学校进行集中培训,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养等,取得教师专业资格后,可以通过面试应聘进入高校教学岗位,也可以继续深造,然后进入高一级企业;或者直接在师范技能培训学校毕业后,进入企业拜师学艺,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学期满取得相应资格,方可通过应聘进入高等职校教师岗位。
于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培训,必须予以重视与加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必须不断自我充电,思想上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职校教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够透彻地理解专业理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同时能够准确熟练地示范专业操作技能,并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生在技能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正式成为“双师型”教师。
另外,可以进行产学结合,学校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科研合作中心,共同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教师有理论知识,企业有实践经验和实验设备,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的“财力”资源,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学习最新技术,更新专业知识。在与企业合作的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很好鲜活的学实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企业重视经济效益,通过与学校合作,结合学校的“才力”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合作企业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三)严格立法,确保经费来源多元化。
瑞士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多元化,即使在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政府还是主要的经费投入者,这就保证了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在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一直处于偏低状况,因此,要想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就必须增加投入的主体,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积极投身职业教育。
国家应给予政策上面的支持,保障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助于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有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力量或个人,国家应切实鼓励,对其所办高职教育在征地、税收、贷款和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及优惠政策。
三、结语
虽然瑞士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我国国情比较特殊,不能简单照抄,而要结合实际,办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使我国高职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有实践智慧的拔尖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贤义.高职院校融资渠道多元化问题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9.
[2]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287-290.
[3]黄日强,刘媚,赵函.当代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职教论坛,2009,07:58-61.
[4]肖红.瑞士职业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5:83-84.
[5]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46-149.
[6]李云飞,党涵.摭谈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61-63.
[7]代伟,张梦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22-24.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2)规划课题“我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及特点研究”(编号:12YB165)阶段成果之一;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