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争论引发的思考

2014-07-07 00:05:59徐秀红
科教导刊 2014年16期
关键词:争论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

徐秀红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一热点问题,各个研究者对此争论不休。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个观点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了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争论的原因所在,并对两种主流观点进行借鉴和批判,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争论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bat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XU Xiuhong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Zhejiang 323000)

Abstrac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s a hot issue, various researchers were debated.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wo mainstream view: A view tha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postmodernism,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other view is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is China's basic education reform guiding ideology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urriculum reform debate lies, and draws two mainstream viewpoints and criticism,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new course reform; debate; theoretical basis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广实施阶段。理论基础不仅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推行的关键所在。 尽管课程改革实施的如火如荼,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根本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 理论基础之争

关于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学习和吸纳国外新的研究成果,如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等来指导目前的课程改革。①此观点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理论博采众长、眼界宽广,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最佳选择。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很多研究者认为建构主义关注学生,侧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这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②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很多研究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 实施等环节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打破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定能力的片面观点,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另有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③这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理论模糊,并没有哪一种理论能清晰明确地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外延性,教学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教育学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发展性。她结合中国实际在不断发展,能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再者,这种观点认为他们主要是作为对流行观点的反思而提出来的。流行观点不顾国情,全盘照搬是不对的,应从本国国情出发,有所借鉴,有所吸收,有所综合,有所创新。但是,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历史实践不断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更具有本土性,更能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2 纷争之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研究者盲目照搬,研究不深入,导致论争。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很多照搬国外,不关注我国的国情和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的实际问题。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没有分析当前教育实践的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而仅仅关注或首先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并以这些国家的教育实践状况与走向为来判断我国当前教育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的课题,缺乏本土自信、缺乏本土立场。如现有研究者们没有深入研究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所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及国情,没有认真反思这些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更没有研究这些理论与我国国情的适切性,盲目照搬这些理论,把这些理论直接拿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导致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已经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

另外,概念的模糊性也是导致论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有些研究者就没有弄清楚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概念。“指导思想”是思想,是指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发展或运行起指示教导、指点引导的思想。 “理论基础”是理论,不是理论就不能作为理论基础。思想有时缺乏系统性,缺乏论证。理论是客观的,指事物或事件发展的理论根基。思想和理论都可以指导实践,但是指导思想更多是对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而理论基础则中观或微观层面对事物或事件的发展进行指导。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不可以是指导思想,只能是具体理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理论是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观点中所讲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观点中所讲的理论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该句论述中,可以得知这种观点明显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含义混淆了。所以,在进行研究之前,对一些概念的厘清是很有必要的,以保证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我们的论争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3 理论基础之我见

在上述观点中,很多研究者探讨了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智能多元理论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我是比较赞同这些研究所提出的观点的。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只是看到了这些理论所提出的新视角、新观点,而忽视了其纰漏之处。其实这些“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在其发源之地本来就存在很多争议。“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于美国,该理论尚处于不断研究探索阶段,美国研究者对“多元智能理论”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得到教育界高度关注也令霍华德加德纳本人十分的震惊。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认为在实际教育中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的作用被过多地拔高了。④因此,在借鉴这些理论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批判。国外的课程理论参差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我国教育研究者更应该深入进行研究,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任何课程理论的实施都离不开现实的实践环境。为此,国外先进的课程理论无论多么先进,也未必能拿来作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并不是所有先进的课程理论都是通用的。总而言之,我们的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要符合中国实际,要以本土的方式指导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当然,新课程改革也不能闭门造车,我国研究者们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课程改革思想,批判地借鉴国外的课程理论和经验,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课程理念,形成符合中国教育实际的课程改革理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是,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全面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说能对我国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能进行着宏观指导。然而,“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一个特殊事物,如果我们把这些宏观理论和思想直接作为理论基础,那么所有事物的“理论基础”都是一样的,我们还有探讨“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这个特殊事物的必要性吗?我们既然要探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不应该将理论基础泛化,而应找出符合这一特殊事物的具有指导作用的针对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说宏观地指导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不是其基本理论基础;国外的“先进”多元理论仅充当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它仅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提供事实材料、先进观念等。总之,把我国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我国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才是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服务的关键所在,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现象研究,借鉴相关教育理论,把国外先进的课程实践理论和国内实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哲学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构,构建适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当前实际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 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08-26.

② 滕飞,赵琼.追问建构主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切适应[J].教育科学研究,2005(6):10-11.

③ 靳玉乐,艾兴.型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5-28.

④ 和学新.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猜你喜欢
争论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
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青年文学家(2017年3期)2017-03-10 22:54:40
展望数字化未来:认识新学习平台重温技术的争论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09:40:02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1:48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