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2014-07-07 05:06林涛
学理论·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林涛

摘 要: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当前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辅导员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实际,围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两方面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56-02

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等学校中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辅导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实施和指导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更应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因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平时的思想变化,辅导员应多加以关注,在学生思想出现变化时候做出正确的引导。由于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接触最多的人,在思想以及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辅导员。因此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辅导员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辅导员又是高校中学生管理的主要承担者,是连接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是引导学生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引领人。辅导员在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良好的人际关系,思想道德的养成,校园环境的安定,这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引导。除此之外,辅导员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日常的品德教育和管理这都离不开辅导员,辅导员要让自己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理成长受到了辅导员很大的影响,所以各高校的辅导员在各个高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为学校的安定团结,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提高自身素质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

首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是身为辅导员所必备的。所以,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辅导员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党的政策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前提,坚定政治信念,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合理的处理与个人、集体以致国家之间的关系;遇事在分析好形势,方向的同时,端正态度,公平公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让学生无条件的听从自己导员的教育然后更好地了解政治,学习政治。换个角度分析,在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上,主要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关键的就是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要求学生在规范基本道德的前提下,自觉体会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遇事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自己应该相信、避免的是什么,坚持、反对的又是什么。

其次,作为辅导员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收到来自辅导员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的专业水平,为做好学生的细想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所能掌握的信息量和信息面试非常广的,他们不仅能听到来自于党的声音,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其他外界的声音。国内文化教育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同样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也能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多学习一些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工作以及生活出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指导。在学生提出问题给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信服你、尊重你。同时你说的话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才能更好的完成育人的效果。

再次,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辅导员的工作其实就是和人沟通,做人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影响学生,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起着重要作用。辅导员自身要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学生要关心和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是主力军,他们即使教师也是管理者。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要负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关注到自身的工作当中,所以工作当中处理的事情比较复杂也很辛苦,即使这样,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效果也很难成比例,效果不是很明显。像是这种情况,仅仅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度和敬业精神是不够的,在工作当中,辅导员对学生要有爱心,责任心,要时刻的关心他们,做到理解和宽容。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以好的开头来进行辅导员工作,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感和亲切感,为他们讲述正确的道理,使他们思想和身体都能健康的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心就做不好教育工作。只有以爱作为底色,才能点燃学生心底的火种,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辅导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辅导员是学生心目中的一面旗帜,辅导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及学识魅力影响、感染和引导学生,用自己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建立规范的辅导员准入、培养、考核、激励机制

在选聘辅导员时,应多加细心,因为辅导员队伍的好坏关系着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为此在选聘辅导员人员是时,应该以政治强、业务精和综合素质优良为前提,通过与学校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利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的方式来选拔核实的人选,与此同时要成立相应的考核班子,他们可以是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和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然后公开,公平,公正地去选择适合的人选。此时,选拔人才时要首先要考虑的是有丰富的指导经验,爱护学生,责任感强,专业技术过硬,善于与学生沟通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对辅导员的上岗条件、政治身份、学历职称、任期年限要有明确要求。

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理论教育也包括实践学习。要制定实施辅导员培养培训规划,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如岗前培训,定期培训,提供深造机会等。

完善考核评估机制。辅导员的工作是带有特殊性质的,在进行评估时,不仅要客观标准,还要主观对象的双向评估。所谓的客观标准,主要针对辅导员,定期对辅导员专业资格素质的认证;而主观对象则是针对学生,经过辅导员的指导,学生的发展状况。比如由党委来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为主实施,党委组织部、学校人事处共同参与的辅导员管理模式,着重考查辅导员带学生数量、工作实绩、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评估的主体应当多元化,上级领导、辅导员本人、学生都是评估主体。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建立辅导员管理考核制度。按照辅导员工作职责,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和综合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严格管理、科学考核。考核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自我评价与部门、师生评价结合。考核要公开、公平、公正,结果要与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挂钩。还要建立辅导员评优表彰制度,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四、辅导员工作中亲和力的重要性

亲和力不仅能成为辅导员与工作对象的心灵与情感的桥梁,同时也可以成为辅导原工作的推动力与凝聚力。辅导员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作为辅导员人格理应当是高尚的。在学生中辅导员的品德与情操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是学生能听从辅导员的安排,积极团结的实现目标。这种人格力量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在品德方面将自己摆在学生的前面,在利益方面将自己放在群众的后面。只有在人格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才会听从辅导员安排,也只有在各种利益面前,首先为学生着想,群众才会对你信任、敬佩。

亲和力为工作中最重要的态度。辅导员在各项工作中得到支持,首先态度平等,互相尊重,不摆架子,对待师生热情饱满,心态平和,人格上人人平等。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时,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态度平等待人。当学生感到你对他的态度是平等的时,他也会发自内心的尊重于你,彼此之间相互尊重,这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最亲近的朋友,学生才会相信你,按照你指出的正确道路前进。反之,如果你自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摆架子,学生自然不会和你亲近,而且不信任你,对你产生反感,辅导员的工作很难取得成效。辅导员在平时要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对学生心平气和的沟通,能做到理解他们。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其实就是和学生心理沟通的过程,也是人际关系相互理解和梳理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明白正确的道理,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的理解、体谅和引导,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阐述一些道理,和学生达成共识,给学生形成一种好的氛围,关系更融洽,这样才能使学生更信任你,并管理好和解决好自己的思想问题。相反的则会增加彼此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