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兰兰
摘 要: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日常交流的基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实情况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硬呆板,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及互动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及特点都刚刚形成,所以教学语言特点直接影响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语言的能力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语言能力,赋予教学语言以生动性及互动性,让语文教学焕发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应该具有的特点
综合来说,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应该具备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及可接受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启蒙阶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及日后培养起来的语文能力具有这些特点,赋予其更大的成长空间。在这些特点中,最为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特点形成及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就是规范性和生动性。下面我们就详细地分析这两个特点。
1.规范性。不仅仅是对语文的学习,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小学生也处于成长及塑性的阶段,所以小学生会刻意地模仿身边那些亲近的及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塑形模板。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普通话资格证及专业的教师素养,不能带有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或者地方音。另外,在日常跟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因为不是上课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课堂之外的学生也是放松的,这时他们学习及模仿的能力会更强,会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首先就要具备严格的规范性。
2.生动性。所谓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及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事物的判断,完全取决于自身对该事物的喜好或者是厌恶,所以,如果教学语言过于呆板生硬,就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就会使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最好贴近生活,给学生一种真实的代入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才会真真正正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利用教学语言所具有的生动性,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十分简单的,毕竟小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喜好完全凭自己的心理,所以只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就可以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跟学生互动,给学生肯定。语言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交流,师生间的主要交流就是师生间的互动,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主动跟学生互动,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及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给学生以鼓励及肯定,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远远不止上述所说,同样的,教学语言的活用也远远不止以上所说,这就要求广大人民教师继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瑞燕.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3(4).
[2]韩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