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桥道
摘 要: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围绕蔡丽双诗文语言所呈现的五大特点展开充分论述。蔡丽双的诗文在遣字和用词上体现出传神、凝练和精准,在语言上体现出优美性和形象感,既具有质感和意蕴性,又形象可触,且集各种风格于一身,蕴含哲理。
关键词: 蔡丽双诗文 语言魅力 五大特点
蔡丽双是香港当代一位著名的女诗人。她笃诚写诗,宠辱不惊,凭着坚强的意志、坚定的毅力、火热的情怀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在诗文界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灿烂的星空。短短几年间,蔡丽双已有50多部诗文专著面世,具备真才实学,善于有感而发。她的诗作正受到越来越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追捧。
“蔡丽双的诗文很美!”大凡看过她诗文的人都忍不住这样赞叹。这种美的涵义很广,有人认为蔡丽双诗文的美比较集中在她的圣洁思想上;有人认为这种美更多涵盖在她的一种童真和爱心里;还有人认为,她诗文的哲理及作品中洋溢出来的豪迈衷肠才是最值得称道的。我认为,蔡丽双诗文的魅力集中在她作品的语言里。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①即人们的思想、精神诗意地栖居在语言中。品读蔡丽双的诗文语言,你会深刻地体味到什么叫“一字传神”,什么叫“情感的涓涓细流”,什么叫“语言的文字张力”,这主要表现为她诗文语言所具备的五大特点。
一、在遣字和用词上体现传神、凝练和精准的特征
汪义生说:“蔡丽双在创作中善于从诗意的角度考虑,选择最能开拓出境界的字,如画龙点睛一般,使得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一下子活泼了。”②我们从她的一些诗文可以体味她在遣字造句上的用心。如:“我是一朵天真无邪的白云,灵动着轻盈的舞姿,无忧无虑地遨游蔚蓝的天宇。”(《感恩树·白云心语》)一个“天真无邪”,一个“灵动”,足以将这朵白云的颜色、形态和神情都栩栩如生地表露无遗,而且用这两个词能给人一种暖意的遐想。又如:
“挺拔的山楂树,撑不起沉重的忧伤,一任愁苦流淌种果人的皱纹里,心事重重,泪光盈盈。”(《新季·山楂成熟时》)
“盎然的绿意,浸入诗词,谱进音律,绘为诗画,一程一程地升华凝聚为重重迭迭的雄浑乐章。”(《新季·诗树》)
先看前一句中的“撑”字,既写出了山楂成熟时的浑圆、饱满、肥硕,又写出了山里人的“愁苦”、“忧伤”之深。山楂成熟了,却因为山沟的荒僻,成熟的山楂无法进入市场实现价值。种果人眼看着山楂只能在树上“自生自灭”,急在心里,却又一筹莫展。这个“撑”字在此的运用妙不可言,一方面承接了前面的“挺拔”,另一方面勾连起了下文的“忧伤”。后一句中的三个动词“浸”、“谱”、“绘”,将一树的绿意展现得淋漓尽致。绿意“浸”入诗词,像一股洪流,溢满章节;绿意“谱”进音律,那秀色的歌调唱绿这个荒漠的地球;绿意“绘”为书画,丹青着色,山水披绿,使人们容易陶醉在作者造设的一种自然境界中。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这个世间离不开绿色。类似这样使用字词的诗文,在蔡丽双的作品里不胜枚举,如邮票“驮着絮絮细语”(《新季·邮票》)、“茫茫碧天在俯闻你的松涛”、“浩浩沧海在拥闻你的松啸”(《星光下的情怀·青松》),等等。
除了遣字用词的形象、精准外,蔡丽双诗文在词性灵活使用方面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词性活用,除了作者在对传统语法娴熟外,还要求他有自我创新精神和敢于挣脱传统语法束缚的勇气。而且,词性活用在不同的语境里都必须合乎情理。唯有这样,词类活用才能既切合文本,又开凿空间。蔡丽双在这方面的尝试,似乎得心应手。她诗文里的词类活用,看似信手拈来,但形象生动,为诗作增色不少。
“少女悠然伫立山岗,优雅了山色,芬芳了山脉”(《新季·痴望》)。一个“优雅”,一个“芬芳”,巧妙地活用为动词,读来更形象动人、贴切可感。这样的运用既增添了句子的动态,又深化了诗文的意蕴。一个“优雅”,既写出了少女的姿态,又点明了山色的雅秀。更令人拍掌称快的是,这个词成功地将两者斧凿无痕地勾连。“芬芳”这个词在使用效果上同样有这种功能。一个词类活用就可以如此微妙地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蔡丽双在诗文里,还有意识地开创或使用某些陌生的量词,让人眼前一新,这些量词能够恰如其分地深化句意、拓展空间。
“这是在,满楼暑气与闷热……”(《感恩树·雷雨》)用“楼”作量词,将无形的暑气用固定的空间定格,写出了暑气之让人局促。“携手掬一泓秀丽的春色,满怀温馨,飘溢四野”(《新季·心境》)中的量词“泓”用得格外优美、格外形象。“泓”原来是指水深而广的意思,用它作量词可以说并不少见,但它支配的对象一般为湖或水。诗人在这里用它修饰春色,更凸显了春色的水盈和溢满,给人一种很愉悦的视觉想象。
二、在语言上体现出优美性和形象感
首先,蔡丽双的诗文语言非常优美,主要表现在她对语言技巧的运用上:她会让她的语言浓妆淡抹、晶莹脱俗;她会让她的语言质朴形象、栩栩如生。我们可以从她的一些诗文感受到这些:“那不能企及的企及,没有希望的希望,瘦瘦的孤影,楚楚着风景”(《新季·痴望》);“岁月辗磨阳光,醉写白昼;影子孤落的日子,风霜中寄出思念,叠起层层的冰山”(《感恩树·心灵的小屋》);“一怀春事/羞成云/醉成雨”(《燕语·爱情观》);“晚霞绣红了窗帷/把隐藏的恋情染醉”(《燕语·小夜曲》)……
其次,蔡丽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使得她的诗文更具备形象感和优美性。蔡丽双的诗文比较多地使用拟人、对偶、比喻、排比、夸张、顶真等修辞手法,她深谙这些修辞手法的微妙之处,能够不露痕迹地写活它们。
拟人手法的运用:“花儿浪起醉人的红晕,徐徐地奔向我,甜甜地亲吻我。/小草踮起脚尖,飞舞双手,喜迎我的光临”(《感恩树·春风》);“当星星的瞳子/慢慢黯淡”(《燕语·反思》);“蝉声唤醒了黎明,又唱落了夕阳”(《蝉韵》)……诗人所运用的拟人手法,显得那样轻巧灵便,饱蘸感情,读来自然流畅而又形象可感。endprint
对偶手法的运用:“春心闺中萌动/伦理牖下窥视”(《燕语·狂想曲》);“嚼不透伊始终极/读不尽中外古今”(《曙光·读海》);“浩气贯古今/健笔揽纵横”(《一片冰心·寄远》)……作者使用对偶手法,除了在形式上注意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且具有音律美外,还在内容上做到凝练集中,概括性强。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乱恰似暮春柳絮/拐了一弯又一弯”(《燕语·徘徊》);“犁,犹如蚯蚓,在地层里,默默无闻地掘进”(《新季·犁》);“长城,是岁月的鸿篇巨著。山海关,则曾是悲凉的一页”(《新季·山海关》)……诗人使用比喻手法,除了使原本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外,还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和悠远的意境。
排比手法的运用:“古井,你是村庄的明眸,是故乡的胎记,是宗支的根脉”(《新季·古井之歌》);“秋,何其圆熟,何其丰盈,何其厚重”(《感恩树·金秋》);“一路轻歌曼舞,一路激昂扼腕,一路擂鼓呐喊”(《感恩树·仰望散文诗》)……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是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的,用它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它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蔡丽双使用排比手法,更侧重抒情。
夸张手法的运用:“摇落的竟是/漫天匝地的/相思雨”(《燕语·相思雨》);“用热泪溶开/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刻着/你的名字”(《燕语·冰雕》);“走遍天涯的大街小巷/踏碎海角的日影星光/心为故乡热/眸为乡亲亮”(《火把·外出打工》)……诗人使用夸张手法,倾注内心感受,使作品显得那样情真意切,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距离滋长思念/思念美化想象/想象厚重寄托/寄托蕴藉动力”(《燕语·情爱短吟》);“教风风雨雨作砥砺,砥砺坚韧的翅膀”(《新季·心语》);“让风雨的壮丽,壮丽我的翅膀;让大海的辽阔,辽阔我的心胸”(《新季·面对大海》)……顶真手法的运用,可以令作者的诗文结构更严密、气势更通畅。诗人用这种修辞手法把事物存在、出现的状态更好地表现出来。
再次,蔡丽双的诗文语言具有意蕴深远的特征。蔡丽双的诗文,读后常常让人觉得情意萦绕,意犹未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蔡丽双的诗文能够非常巧妙地化用典故。这就使得她的诗文具备意境深远、空间广阔的特点。“也许是从石豪村来的壮丁,在马头琴声中,思念走向故乡的深闺,跌进婉丽梦境”(《新季·岩画》),这里的“从石豪村来的壮丁”化用了杜甫的诗作《石壕吏》。用《石壕吏》里的“壮丁”的乡思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殷切乡愁。“他们被雨露洗涤过的步履,踏落西岭月,踏碎板桥霜”(《新季·早行》),这首《新季·早行》实际上也是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外延。这里的“踏碎板桥霜”就是名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浓缩和化用,写出了一种早行的人的艰辛和豪迈。“这不是,渔翁戴笠不须归、斜风中的细雨”(《感恩树·雷雨》)。蔡丽双的这一句诗文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活用。以上这些化用都反映了诗人在创作时非常注意化典这种手法的运用。
另一方面,蔡丽双的诗文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意境深远的感受,与她的作品善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特点有不可切割的关系。看看她的散文诗:“雪梅,美丽而顽强,揉合亦刚亦柔的性格,恳切大度,浩淼八方”(《感恩树·雪梅》)。这里借对雪梅的描述抒发诗人自己对一种亦刚亦柔的品格的追求。剑胆琴心,始终是诗人追求的目标。“何处传来一阵阵悠悠的笛声?飞跃大街小巷,穿梭楼檐屋瓴,越过万象,叩醒了游子久违的灵犀”(《新季·小城笛韵》),这里借写笛声为的是烘托诗人的一片乡思。“坚忍不拔的沙枣树,取薄输丰,顶天立地,令人叹为观止”(《新季·沙枣树》)。这里写沙枣树的伟大品格,实际上是诗人对自身人格塑造的追求。诗人渴望自己能拥有沙枣树那样的品格,“取薄输丰”,对人类不断作出贡献。
三、语言童稚率真、亲切自然和朗朗上口及诗文句式齐整
蔡丽双的创作深受冰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蔡丽双和冰心的诗作是一脉相承的。这表现在她诗文语言的童真和情趣上,她喜欢用一种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审美、儿童的情趣及儿童的好奇打量这个世界。我们可以从她的诗文里取证这个结论:
“可爱的小鸭子,快长大,快下蛋,换来油盐度时光,换来学费进学堂”(《新季·牧鸭女孩》),在这样一个语句中,语言的质朴自然,像一个小孩童在呢喃自语。这个句子用一种小女孩的内心企盼,栩栩如生地写出这个牧鸭女孩的殷切心理,读来让人的情感丝丝入扣。这种儿童口吻的笔调使得诗人的创作进入一种反璞归真的境地。当然,类似这样笔调的诗句还很多:“一群群鸟儿/纷纷归巢//一盏盏灯儿/次第睁眼”(《燕语·黄昏约》);“不要问我/年龄多大?/我依然是故乡/那个乖女孩/惯为/父母最爱的/麦芽糖”(《一片冰心·心声》)……
蔡丽双的诗文在多种场合、在各个年龄阶层都被广泛诵读,这就证明她的诗作是具备可读性的。这主要是因为蔡丽双的诗文除内容富有吸引力外,还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她的诗文有一定的音乐美、建筑美,比较适合朗诵。例如:“一次次的俯瞰,换来一次次的惊讶。心痛那饥渴的山林,怜惜那荒蛮的沙漠,悲悯那无奈的众生”(《感恩树·白云心语》);“书山有路,甘为人梯;学海无涯,乐为渡船”(《感恩树·老教授》);“圣诞树呀,你把儿童的天真,少女的纯情,老人的慈祥,哲人的慎思,都凝聚为爱的丰碑”(《感恩树·圣诞树》)……不难发现,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感知蔡丽双的诗文是那样朗朗上口。她的作品节奏明快轻盈,情感抑扬顿挫,叙述娓娓道来。读她的诗作,仿佛一股魅力在牵引着你,让你在翻阅中禁不住地吟诵。
蔡丽双诗文的句式齐整,这是她语言魅力的一个特色。“你的年龄,蓄积着朝晖夕阳;你的枝叶,摇曳着泪光笑影;你的身躯,铭刻着风霜雨露;你的根柢,藏纳着岁月抗争的甘苦;你的绿荫,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感恩”(《新季·故宫龙柏》);“高原的寒风,刺痛了他们的肌肤,刺不冷他们的心胸;海疆的巨浪,扯破他们的衣襟,扯不破他们的使命”(《新季·早行》);“细雨绵绵,在你的心田上舞蹈,你款款陶冶着绿色的梦;季风阵阵,在你的心野上吹拂,你轻轻吟唱着芬芳的歌”(《新季·致泥土》)……蔡丽双的这些诗作,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局部里,总能给人一种整齐感。这样的句式,它的好处很多,首先在外观上给人一种形式美,而且能够加深人们的阅读印象,更便于读者在阅读中进行对比和揣摩。endprint
四、语言具有恢弘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
蔡丽双是位女诗人,可是她并没因此而表现出任何狭隘的闺阁气息。事实上,生活中的蔡丽双是个性情豪迈的人,她懂剑术,精书法,喜体操,访大川,探名河,周游世界,她诗文表现出来的几乎清一色是她刚强、豪放的一面,而绝非阴柔。她的诗文,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恢弘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如她的散文诗《感恩树·青松》:
我仰望傲立在高山上的青松,一身孤傲,豪情。
你苍郁挺拔,在岁月的磨练中成长,每日迎着初升的旭日,沐浴着无际的云雾。
呵,青松,茫茫碧天在俯听你的松涛;浩浩沧海在拥闻你的松啸。
你盘根深扎,更见刚健;凌霜傲雪,而越发葱茏;顶风逆雨,而愈益坚强。
高壮的青松呵!大自然因你而美丽,人的心智因你而走向崇高!
在这里,“凌霜傲雪”、“顶风逆雨”这样刚性情感的词语,若不是有虚怀若谷的气量,则是写不出的。
读蔡丽双的诗作,你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一种潜在的磅礴气势。因此,你会忘记你是在读一位女诗人的作品。蔡丽双的诗文之所以具备这种宏大风格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蔡丽双在创作时大量使用排比句。这种句式的堆垒并行,容易在感观上、语势上给人一种齐整、宏大的气魄。“流云为我驻足/季风为我梳理/冰雪为我让路/酷热为我消遁”(《寄远·诗魂》)。在这样一首短诗中,轻而易举地在读者心里催生一种磅礴的气势。
其次,诗人行文时所表现出来的眼界开阔和胸襟宽广,是造就其诗文气势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天地/是我的胸襟/飞翔/是我的本色”(《寄远·雄鹰》);“大海有多少传奇/我就有多少传奇”(《寄远·礁石心语》);“吹响爱的激越号角,传播天籁,披泽八荒,触摸六合”(《新季·咏爱》);“我是一匹蛟龙,架着白云,去放牧太阳”(《新季·绮梦》)。
再次,蔡丽双的诗文,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诗人不畏艰难的豪情和勇于挑战的信念,这是诗人作品里那种恢弘气势和豪迈气概的表征。如:“笑对坎坷磨难,笑看人生百态,笑傲江河湖海。在淡泊宁静中,拓宽曲折的攀登路”(《新季·微笑》);“推开千重雾霭,用纤夫的纤绳,浩歌一曲,让懦弱坠落水底。把奋进的主旋律,卷入激荡漩涡的航程”(《新季·人生之舟》);“把生存的困境/踏于脚下”(《寄远·杏花》);“面对你的浩淼,我要变成一只雄鹰,冲上端顶,跃上云天。在遨翔中拼搏,在拼搏中成长”(《新季·面对大海》)……
五、集哲理性、深刻度和启示录于一身,读后使人启迪心思,受益匪浅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剑丛先生指出:“蔡丽双的散文诗,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辨。”③如:“不属于我的季节,纵有千呼万唤,也撩拨不动我的心弦。但属于我的春风,哪怕只吹一缕花香,便熏陶着我的心灵。”(《感恩树·心帆》)在这些形象的诗句里,诗人要道明的是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外在的形式永远干预不了内核的取向。只有与心灵相属、尊重意愿,才能使心灵丰硕。否则,任你怎样“千呼万唤”也于事无补。“生命的力度/烙印在/坎坷的荆途”(《寄远·牦牛驮队》)。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体现呢?诗人告诉我们是在“坎坷的荆途”中。是的,一个人不可能逃避得了磨难和困厄,只有正面战胜它们,你的人生价值才会得以实现。所谓“烈火见真金”,没有能经住人生的波折和考验,那么,你的人生几乎没有价值。这是不必怀疑的。
蔡丽双的诗文里所蕴含的哲理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口号,而是诗人的一种生活体验和人生思考,是一种经过世情省察后的智慧结晶。王玉树先生说:“品读蔡丽双的诗作是一种艺术享受,如醍醐灌顶是也。”④“愿人们,在鲜花掌声中,永葆竹的虚心;在磨难委屈里,秉承竹的拔节”(《新季·青竹》)。人的一生,总会有“鲜花掌声”的时候,也总会有“磨难委屈”的际遇,但我们应该保持一份淡泊的情怀,用一种素志和大度实现人生目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患得患失,唯有这样才有能过得充实和洒脱。
蔡丽双诗文里不乏那些于人生有益的箴言警句,读这些能对我们困惑的人生有所启迪和导向。“春梦不醒,必将一无所获”(《感恩树·告别春天》);“莫让叹息的风霜,侵染秀发青丝”(《新季·春意无垠》);“唯求灵犀相通/毋须海誓山盟”(《燕语·火恋》);“扎根土地,才能把灵魂放飞得更高远”(《感恩树·告别春天》),让我们牢记这些生活体验,抛开迷惘,笃定前行。
蔡丽双的诗文耐人寻味,是一种睿智的启迪,这主要表现在她的诗文并不是简单地为说教而说教。她的诗文语言,有时候是需要读者用心接洽的。诗人语言里所蕴含的那种美、那种哲学观,并不能在表层上一览无余。如果你没有“披情入文”⑤,没有跟随诗人的“诗路”思考,那么你将很难开启诗作当中的哲学精粹:“孤独在孤独之外/玉成在玉成之中”(《新季·品读》);“以心相守,在自明明世的理智中,以情相系,在自觉觉人的醒悟中”(《新季·梦思》);“光阴是移动的风景,履痕是变幻的旋律”(《感恩树·舞台》);“爱不是候鸟/不戴时空的枷锁/爱是感情的至粹/艳丽在生命的枝头”(《燕语·梦乡》)。
综上所述,蔡丽双的诗文语言无论是在外延上还是内涵里,都镶嵌一种可以挖掘的质感美,这也许就是她的诗文魅力。我坚信,年轻的诗人凭着真才实学和勤勉的创作精神一定会打动越来越多的读者。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蔡丽双这位年轻的诗人,正在用诗作和素志,吸引着越来越多捧读她诗文的人。
注释:
①于磊.美的回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1.
②张诗剑.爱在诗核[M].香港:香港文学报出版社:94.
③张诗剑.香港作家作品研究(第五卷)[C].北京:香港文学报出版社:127.
④张诗剑.爱在诗核[M].香港:香港文学报出版社:47.
⑤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蔡友谋主编.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一)香港:香港作家蔡丽双卷[C].香港人民出版社,2002.
[4]张诗剑.香港作家作品研究(5)蔡丽双卷[C].香港:香港文学报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