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乐
摘 要:记叙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其中写人记叙文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高年级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中应关注文体特点,关注记叙文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点”,发现语言表达秘妙,留心“面”,感受记叙文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在“点面”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迁移,从而习得语言,发展语言。
关键词:写人记叙文;表达;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布着多种体裁的文体,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寓言、神话、童话、说明文等,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各自的特性。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阶段众多的文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直接写人的记叙文,随着年级段的升高,写人记叙文的数量也逐步增加。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有的细节描写生动,有的故事情节曲折,有的文化内涵丰富,它们镶嵌在教材体系中,呈现给学生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面对数量众多的此类课文,如果我们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要抓住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千篇一律地初读识字,概括大意,朗读想象,拓展写话……这样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阅读教学,只是满足于对语文知识的挖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这显然是不够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众所周知,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阅读教学如果能够从掌握知识、技能的巢窠走向策略建构、文化审美的境界,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有可喜的提升。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同一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在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文本特点,选择有效的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研究文本、发展思维的同时习得阅读此类文本的策略,掌握表达形式,感悟到文本之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并逐步受到感染。
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好中高年级写人记叙文这一文本资源呢?笔者在大量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教学中,发现关注文章的表达方
式,能起到以一带十、发展语言、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功用。
一、关注“点”,发现表达秘妙
写人的记叙文,语言表达有其鲜明的特质。为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课文中往往会运用多种形式的细节描写。
这些细节描写犹如洒落文中的“语言珍珠”,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引导学生学习、训练,习得语言。
1.浓墨重彩的正面描写
写人记叙文的最大表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学中,教师必定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如,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引导学生关注托德的神态和老板的语言。这些语言描写揭示了托德和老板的见钱眼开、嗜钱如命。教学托德的笑容环节,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马克·吐温运用夸张的手法抓住了托德遍布满脸的笑容里奇形怪状的“纹”来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有虚情假意,更多的是对金钱的贪恋。在教学老板自言自语的那番话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作者运用夸张手法的词语,在师生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老板的这段话语运用了很多招数,如,夸大商品、贬低同伴、抬高对方、标点连用等方法,通过学生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再现了老板见钱眼开的丑陋嘴脸,在金钱面前语无伦次、啰啰唆唆、百般奉承的奴才相。
不同的文本,它的细节描写也不尽相同。《临死前的严监生》主要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凸显人物品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三个句子进行比较体会,在男女生、师生的反复互读中感知语言,并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课文正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塑造让人永生难忘的吝啬鬼这一形象。
而托尔斯泰笔下的《穷人》,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堪称细节描写的典范。教学中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再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能顺理成章地感受到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在此基础上,老师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感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頓也好”的从容与坚决。这样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式的阅读教学,让桑娜朴实、善良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树立起来。
2.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
通常情况下,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写写旁边人物的言行举止,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如,《丰碑》一课,正是巧妙地通过对将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侧面烘托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找、品、演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和语言变化的句子,进行教材整合;抓关键词细读品味,如,体会“肌肉抽动”和“肌肉抖动”在神态和感情上的不同,从“愣了一下”到“愣住了”这之间将军的情感变化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得到了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表演,通过学生兴趣盎然地研究人物的情感,模仿人物的神态,创造性地设计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这时再趁热打铁,进行记者采访,如,将军,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的脾气?将军,我发现你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将军,你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就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了一回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代角色说话,让他们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地体察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继而成为自己的情感。学到此处,学生质疑:主人公是军需处长,为什么对将军有如此细致的刻画?原来将军的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军需处长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犹如一座丰碑高高耸立。这就是侧面烘托的特殊表达方式。
3.孕育情感的环境衬托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写人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都不是闲笔,它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铺垫、烘托的作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从环境描写中得到的感受,品味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如,《丰碑》一课,写雪大、天气冷的句子散落在课文中,描绘出环境的恶劣,更衬托出人物品质的高尚。
记叙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传神,学生在细细研磨的过程中,能发现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字的精彩,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
二、留心“面”,感受布局谋篇
一篇好的文章就好比一座雄伟的建筑物,其框架结构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有机渗透谋篇布局的技巧,关注文本中的起承转合,让教学的整体彰显灵动。
1.承接结构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采用这种形式,按照事情的发展进程记叙整件事情发展的过程,通常以“起因、经过、结果”理出文章的线索。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形式。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时,在概括大意的环节,先引导学生联系课题说说事情的经过,再逐步引导学生把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也说进去,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说好课文的主要内容。
还有的文章则以“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结构。如,《黄继光》一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这个结构形式来给课文分段和概括小标题,从而让他们轻松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整体。
2.详略处理
写人的记叙文,注重详略处理,突出重点。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内容会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写得比较充分;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如,《纪昌学射》一文的中心是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课文纪昌练眼力的部分写了两大段,而学习开弓、射箭却只用了一句话,这就叫有详有略。
3.明暗线索
每篇记叙文,都有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明线,也有的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会夹着一条暗线。如,《唯一的听众》一文,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4.记叙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顺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人记叙文多以顺序为主,但也有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倒叙形式,《凡卡》以插叙的形式叙述的例文,教学中也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
三、依托“法”,促进表达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指向的是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在中高年级写人记叙文练笔中,仿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形式、思路、语言组织或表达上的特点,进行迁移练笔,习得表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逐步獲得习作的“技”与“道”。
1.补白式的仿写
补白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充实,已达到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
但很多时候,补白仅限于内容意义上的充实。如果在写人记叙文的补白环节,更多地关注文章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方法指导性的补白,这样的补白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补白,可谓一举多得。
在《父亲的菜园》的教学中,紧紧围绕父亲的语言、动作来体会父亲的印象。在写话补白环节将学生引向“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这句,关注省略号,激励学生模仿文章的语言特点,写出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等,写一写冲进了暴雨中的父亲,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2.迁移式的仿写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的写话训练中,外貌描写可能是比较难凸显的点,很多学生可能会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引领学生发现作家笔下的外貌描写特点。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就抓住那位青年清澈如玉泉水的眼睛来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抓住女孩美丽的卷发和那双赤脚来写,美丽的卷发勾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喜爱,而那双赤脚踏在冰冷的雪地
里,勾起人们内心的不忍和对女孩深深的同情;而《一面》中,作者由远到近三次刻画强调鲁迅的瘦,两次强调如他坚强刚毅性格般的竖发。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应该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外貌来写。那么,写一个爱看书的小朋友可以重点写他的眼镜;辛苦的爷爷可以重点写他手上的老茧;三轮车夫可以重点写他饱经风霜的脸……这样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会让迁移写话训练更有时效性。
3.续写式的仿写
续写是对原文的延伸,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学完《金钱的魔力》一文,引导学生续写,写写托德又会怎么阿谀奉承。学习作者夸张的写法,用上老板的招数:夸大商品、贬低同伴、抬高对方、标点连用等方法。教完《穷人》一文,激励学生结合文中的“熬”字展开想象,桑娜一家9口人今后的日子该怎样地“熬”。建议学生模仿托尔斯泰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的手法;学习托尔斯泰用词准确、鲜明,如“熬”“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语文教师,从用好教材的角度看,应该具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本的思想感情,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看到文本的内容内涵;另一只眼睛则看到文本的语言本身,关注词句、关注语段、关注篇章,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特征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就应该发掘文本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孩子学着文本进行写话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孩子写话的兴趣,又能保证写话的质量。
写人记叙文在中高年段的目标要求有所不同,且有螺旋上升的态势,但是这一类文体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能充分关注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关注语用,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展开教学,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建构阅读策略图式,形成宝贵的阅读经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存在于人们美好愿景中的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第二小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