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秀
摘 要:从文本延伸与文本主旨、情感基调、编者意图等方面,谈了笔者对课外延伸的实效性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延伸;实效性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上完《月光启蒙》一课后,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白发亲娘》的音乐声中,结束此课。
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流下了眼泪,听课老师流泪了,上课老师也动情极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一翻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课终而情未尽,很久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而后我不禁反思。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情感发生极大的转折。但这样的延伸适切吗?
一、延伸与文本的主旨关系不大
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母亲的启蒙(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一)读歌谣,感受内容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二)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的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三)悟情感,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文章的主旨是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是如何通过童谣、歌谣、讲故事等形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教师出示结尾的这段话,除了能收获“沉甸甸的甚至让学生流出眼泪的效果”外,对表现文章主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文教学的整体表达
效果。
二、延伸与文本的情感基调不协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抓住重点段落——文章的第2小节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对孩子们说:“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在教学童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学生读的方式有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诵读童谣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如果从这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一下转到母亲老年时痴呆的情景,再加上一曲催人泪下的音乐,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月光下母亲唱童谣、背儿歌时的优美氛围,却留下了母亲的老年痴呆时的印象,这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学生泣不成声。此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的沉重,这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基调完全不协调。我想,这样的情感一定不是本课目标所要求的。
三、延伸与编者的意图相违背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感悟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編者的编写意图。如果我们再用上那段话,就没有充分领会编者的意图,不能在教学中表现主题、深化主题,对编者所希望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相差甚远。这样的课外延伸既没有实效性,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也罢!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黑埠中心小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