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014-07-05 15:03刘兴木
新课程·小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互动交流课堂

刘兴木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动”起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理念的表面化、简单化以及教师探究落实课标理念的时间少。采取的对策是内化新课标理念、加大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数学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做”数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数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动”起来;合化探究;互动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里“动”不是学生头脑摆摆、身子晃晃的机械运动,而是在学生学习数学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动手、动脑、动口,是一种内在的动。其表现:思维是积极的、活跃的,并能通过交流碰撞产生火花;内心是愉悦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动”的核心是动脑,关键是动情,重点是动手。课程改革已近十二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已近十二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也近三年,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呢?笔者通过听课,结果发现:教师并不缺乏前卫的课标理念,诸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前卫的课标理念也常常挂在教师嘴里。但是,最深层的变革和课标理念本质的体现和落实却很肤浅,并未触及其内核,学生未能真正“动”起来。

一、课堂上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1.一问一答,热热闹闹,浅显而随意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的现象大量存在,填空式的提问充斥着整个课堂,“是不是”“对不对”的问话占据着课堂,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仍然占了课堂问题的多数,看上去课堂的场面十分热闹。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课堂显得浅显而随意。学生没有真知灼见,没有质疑问难,没有思维的交锋,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堂的含金量是很低的。学生并未真正“动”起来。

2.纸上谈兵活动,缺乏经历、感受、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本该是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做一做、体验体验的活动,教师却省略了。要么教师把活动的设计像放电影一样给学生讲出来,要么随便抽几个学生凭经验、凭感觉想象的说一通,要么照本宣科地把教材读一遍、讲一下,要么干脆让学生回家看、回家做、回家经历体验。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讲、学生的操作、探究变成了教师的说。这种纸上谈兵的活动,学生能有体验吗?其实,学生也未真正“动”起来。

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到了课堂。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也是一种摆设,形式的多,实质的少,大多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戏。存在的问题:一是时间短,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可是三、两分钟就草草收场。二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道是在公开课、研讨课临时凑合而成的,缺乏练习的基础和训练准备。三是合作交流时,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但无思维的交流。四是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让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种学习方式也未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二、问题的症结所在

1.理念的表面化

新课改新理念,诸如,“教学是对话与交流”,“课程是开放、生成的”,这些体现前卫的理念,教师们都能说上几条,但停留在话语层面上的居多,并没有完全内化转变成实践的中介——观念。或者说没有比较系统地建立起新课标的理念。因此,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体现之难就不言而喻了。

2.操作的简单化

新课标的理念宏大,体现出时代特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现代的、先进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把理念简单化,看成是与过去没有什么两样的原则、方法。要么觉得难以体现这些新理念,难于操作,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感到缺少方法,或为了省事、方便,于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体现出理念与实际的脱节,或者说理念是新的,教法是旧的。

3.教师探究落实课程课标理念的时间少,更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技术

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现在我们的教师并不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而是缺乏落实先进理念的技术。在教学实践中,(1)教师的时间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根本无暇去思考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如何体现。(2)缺乏对教学理念落实的技术探究,教师缺乏教学理念落实的技术。因此,教师图方便,凭经验上,凭感觉走的课堂教学就经常发生了。课堂上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显得相当粗糙、也比较随意。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对策与建议

1.内化课标理念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系统完备的课标理念,教学实践犹如脱缰的野马,将会失去准绳。课程标准的实施以来,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所认识。但停留在话语层面上没有内化的居多。所谓内化理念,即教师把理念变成自己的观念,并体现在操作层面,即教师用理念指导教学,用理念设计教学,用理念实践教学,用理念评判教学。只有这样内化的理念才是教师自身的理念。否则是专家的想法。即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了加强理念的内化,学校应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活动,教师应自觉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实施课程标准以来,学校不是没有组织学习,而是组织学习简单、盲目,大多是一种形式。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的作用也就很小。

2.加大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

课程改革至今,大部分教师树立了一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结合教学内容落实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究的少,实践落实的不多,这里所说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多,是指结合教学内容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方式、方法少。有些老师会喊口号,但不知怎么落实。即便是学校有些研究、探讨,也是大而统,缺乏具体,不着边际,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对于新进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的经验和智慧。课程改革之初实施课程改革年级的教师要进行通识性培训和实践性培训,而在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多年,教育的相关部门和学校也没有那番热情,渐渐淡忘了这件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随意。为了做到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必须加强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探究,学校应该利用校本研修时间组織开展研究、探讨,形成自己学校实践课程标准理念的方式、方法,让教师有路可走,有法可依。通过探讨真正把基本理念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

3.数学教学活动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里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数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观察、操作、猜测、计算、推理,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最好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应尽量将数学教学设计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4.让学生“做”数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师是在做上教,学生是为“做”而学,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突出实践,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他“做”数学,帮助他们亲自经历,感受数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参考文献: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八小学)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互动交流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交流的策略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包装管理》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