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琴
摘 要: 课堂教学沉闷让很多初中教师很无奈,他们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但效果不佳。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本文分析了学生发言消极心理的成因,着重探究了让学生主动发言的三大策略:营造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采取积极而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让英语课堂不再沉默。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课堂沉默 主动发言
口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外语教师的口语教学任务是通过各种课内外的技能训练发展学生的口语技能。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可是,很多教师更多的是面临课堂上学生缄默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窘境,很多教师都做了很多的努力,试图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改变这种局面。
一、找寻课堂沉默的原因
经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初中学生课堂发言状态不尽如人意,70%的学生不期望课堂发言,1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争取发言,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但对这些数据理性地分析后,笔者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胆怯心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其实就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害怕回答问题。其中,班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就算知道答案,也怕自己表达不清;而一些学生则怕回答错误,从而遭来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样的胆怯心理让很多人宁可选择沉默。
2.懒惰心理。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认为发言与自己毫无瓜葛,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形成懒惰的心理状态,所以不再举手发言。还有些学生同样由于懒惰,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懒得动脑筋,就拿着笔在那傻傻等着老师给答案,然后记下来,英语课就变成了纯粹地记笔记课,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渐渐失去。
3.从众心理。有些学生本来想发言,但发现周边同学都不举手,为了不显得突兀,为了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消极发言的认可和接纳,便妥协于其他同学,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也选择了沉默。于是课堂上,当老师期待地望着他们,一再地启发、诱导,但仍然是一厢情愿,无人应答。如此甚至连最基本的回应也都省了。
4.表现欲望不强。初中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者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经渐渐淡去。同时,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他们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一部分学生喜欢把自己看做成人,认为举手方式很幼稚,不屑举手。有时候,有些学生明明知道,但就是不说,让老师很是无奈。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益观念较强,他们认为,举手回答问题对了没多少好处,反正自己会了,答错了还可能挨老师批评,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让他们选择沉默。
二、探究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
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是心与心的不断交流,而不是教师孤独地“自导自演”。要让英语课堂散发魅力、学生乐于开口,需要教师不断努力,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索和尝试,从而找到让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开口,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气氛,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激励学生开口说话,不管对与错,即使是一个单词也行。只要说出来,就是最好的!就值得老师表扬!当学生回答发生错误,不仅不批评、讽刺,反而告诉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学生只有在自然轻松和谐的境界中,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而且以全新的自我形象,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和信任每个学生,师生在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过程中,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开口说英语,而且会加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勇于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还受到教师所提问题的制约,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学生在教学中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中和点,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同时,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别人的认同,而不是总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默默无闻。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当、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才会让学生勇于发言。endprint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音乐、美术、游戏、表演等形式组织好教学活动,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自然而然地加速听说能力的培养。
4.积极而又准确地评价,让学生乐于发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总是一步到位,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那么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
(1)要激励、赞扬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在人的内心深处,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何愁学生不回答问题呢?
(2)要引导、帮助学生。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因为时间的限定、思维的快慢不同,有时难免会在思考问题时产生“偏差”的现象。此时,教师不能以一句“不对,谁再来说”而草草了事。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时间进行思考,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适当引导,使之完善自己的理解。
良好的英语课堂需要师生间的默契与交流,需要活跃而又宽松的课堂氛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教师用心体会与感悟。唯有如此,英语课堂的魅力才会展露,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实现。笔者相信,只要每位教师能做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小心地呵护它,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想说、爱说、敢说。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我们将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使英语课堂真正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二版.
[2]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第一版.
[3]杜世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0年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