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瑛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找准切入点来改进实验教学。作者以浙教2012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为例,对课本中的学生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补充,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 《科学测量》 实验改进 长度 体积 温度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浙教2012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的《科学测量》中安排了长度、体积和温度的测量,章节中设置了比较多的学生实验,如果教师能够将课本中的部分实验编排适当地改进和补充,就会使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二、案例描述
实验一:在本节中,首先介绍的是长度测量的知识。根据学情的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刻度尺的使用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学生真正缺乏的是与实践的联系和应用。教材中设置了有关课桌的长度、橡皮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测量要求,所选择的实验素材主要考虑学生比较熟悉且可以就地取材,但是这些所测量的对象局限在比较小的物体长度的测量上,当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碰到实际的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储备,无法准确地将长度的大小确定,因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改进,收效颇感满意。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课前要将刻度尺准备好,尽量多准备一些不同量程的刻度尺,比如1米米尺、3米长的建筑用尺,50米、100米及200米的卷尺等。学完新课基础知识,将学生分组,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自行选择20项左右长度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然后将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并汇总,学生经过对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不同物体的实际测量和交流,为今后推算一些物体的长度奠定了较直观的比较依据,真正让知识达到了使学生终身受用的效果。
实验二:在介绍体积的测量时,课本中用图示的方法出示了一个1立方厘米体积的正方体,但是这个图所显示体积与实际比例相差较大,容易使学生对1立方厘米的大小形成错误的认识,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将卡纸撕取成6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用胶水将这6个正方形纸片粘成正方体,以此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之后教材中给出了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了三个单位的进率,头脑中根本没有真正建立这几个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我的做法是:用与之前同样的方式制作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将其与之前制作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较,感受1000的进率大小。在感受1立方米时,我事先准备了两把米尺,课堂上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如何利用仅有的两把米尺搭建1立方米的体积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想到借助教室的拐角,用两把米尺搭建了1立方米的体积空间,然后我顺势让学生钻入此空间,没想到竟然可以容纳10多个学生,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立方米的大小。在介绍液体体积单位时,我预先准备了从10毫升到5升容积的瓶瓶罐罐,然后让学生将自来水倒入,感受液体的体积大小,经过这样的实验改进,学生在判断液体体积大小时做到心中有数。
实验三:在介绍温度的测量时,教材中提供了一个实验,具体是学生将右手食指浸在热水中,左手食指浸在冷水中,然后,两个食指同时浸入中间杯子的温水中,问此时这两个手指对水温的感觉一样吗?此实验意图是左右两个食指一开始所处的水温不同,右手热左手冷,当右手手指浸入温水中时,右手食指感觉冷,而左手食指感觉热,得出仅凭人的感觉器官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进而提出使用温度计测量。因为学生目视自己两个手指同时插入同一杯水中,心里已经默认温度相同了,得出结论时很违心。我将实验细节做了调整,在实验前先将几位同学蒙上眼睛,然后将温度介于热水和冷水的同一杯中的水倒入第三和第四个烧杯中,再让之前被蒙住眼睛的同学做实验,结果做游戏的学生都认为第三和第四两个小烧杯中的水温是不同的,最后很顺利地得出了所要的结论。
三、案例反思
对实验一的改进过程,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一些物体的长度有了较深的体会,给予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有用的、是服务于生活的。改进后的实验非常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将实验二改进为通过学生自己制作体积空间及动手倾倒液体感受液体体积大小等,这种向学生直接展示体积的大小的直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较强的真实感,并将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实验三的改进,教师精心编排实验细节,综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展示实验,充分挖掘了本实验的趣味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同时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有效地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述实验我通过积极改进实施效果很好。当然,此节课中可能还有其他实验有待改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再有突破和提高,使得实验犹如磁铁一般牢牢吸引学生注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