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燕
摘 要: 也许是因为考试的压力,思想教育本身不突出,德育目标被许多人忽视或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有一定的解题能力,但缺乏应有的素质,仍然不能算人才。语文教学应加强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人文教育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交流思想、获取知识、存储知识、总结成果、从事社会活动的工具;是提高人的思想品质、启发人的思维智慧,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养不断培养的过程。下面笔者谈谈体会。
一、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非常重要
有人说,学不好语文,就难以获得圆满的人生。语文课从本质上是立人之课,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目的在于人,在于解放人、充实人、提高人。老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思想教育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老师要给予积极适当的引导和点化,以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个人习惯。
比如在讲海子的文章时,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海子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并不幸福,他在诗歌中就表达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尽管是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平淡的世俗生活。海子的生活是单调的、封闭的、孤独的,他的孤独是生存的困境和文化的困境下形成的个人孤独,是令人同情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换个角度问问,如果海子改变生活方式,比如换个好点的工作,多交几个朋友或者相信婚姻,也许就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毛泽东的诗词蕴含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非常必要
语文是一门关于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学科,它本身就是祖国的文化之一。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对祖国文化的感受、思考、传承,同时具有培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精神的作用。语文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文化的引领者和爱国的德育者。语文老师常常思考语文与文化,试图在语文课上渗透文化教育思想。
(一)构建科学、有效、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机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精神。
要使语文教育的发展进步与社会同步,就必须展示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最独特的个性魅力,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学、文化教学科学有效迈进。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并要求他们努力爬上文化高坡,在中学阶段埋下文化的种子并使之扎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即把语文的学习与个人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掌握语言,有些许语言修养,只能算是活着;鉴赏了文学,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可以称得上懂得生活;真正把握了文化,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涵养,并把有价值的知识、学问构成一个体系,滋养心灵,使人提高境界,让属于人的灵魂与精神层面更趋于丰富与厚重。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与坚定如下观点或观念:(1)坚持课文无非是例子的观点,提倡用例讲道。(2)把语文课上成讲读、感悟、训练课,枯燥的文章讲出嚼出味道来;感性强的文章总结出智慧来,理性强的作品再讲得透彻些。(3)让一方摆脱对另一方的依附。要牢固树立此观念,讲学法,导疑难,求消化,追融通。(4)强调研究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式,狠抓预习,如何提问,如何引悱与引愤;研究课上学习的方式、方法、教法,如何启,如何发,板书设计及训练内容的科学有效;研究课后温习内容的要求与实现的目标等。
(二)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
通过多年语文教学,我充分感受到了语文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很好地实践了语文教学和文化感受的结合。文化类的散文本身就含有文化和历史内涵,教学前就思考怎样把文章讲活、讲好,怎样把作者的思想和文化感受传授给学生,同时引起学生关于文学、关于历史的文化思考。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精心备课和教学,始终围绕文化这一中心,查找大量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在形象中感受艺术文化,被灿烂的文化折服。
反思民族文化,展开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与思考民族文化,同时还列举现今民族文化流失的现象。当听到最后时,学生非常气愤,表示一定要使祖国强大,不再让文化瑰宝流失。这样,感受文化的教学目标实现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下,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记下了思考,记下了民族的辉煌与耻辱,更记下了自己的责任。在学生的言语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在具体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把语文当做一个智慧的王国,一块诗意的栖居地,用师生间流动的情感奏出美妙的旋律。例如图书馆的阅览室是每个班每个星期必定去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是否遵守了公共规则呢?我们看的书是否都如数放回去了呢?放回的书是否像原来一样整整齐齐呢?我们的凳子摆放是否整齐,走后是否忘记关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老师的言传身教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新形势下练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内功,在科学、有效发展的旗帜下,练就哲睿、深邃的教脑,练实严谨务实的教风,练熟亲和质朴的教态。重新塑造与铸就传承语言、文学、文化,播撒真美善的教魂,携手共建科学、有效、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机制,以期创造出祖国汉语言文学、文化教育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