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珍
摘 要: 品德课堂的教育内容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关怀与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以多元的积极评價,全面促进学生主体发展,让他们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品德课堂生活。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立足生活 平等“对话” 多样选择 多元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在品德课程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尊严,能让课程变得有意义,有利于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构建品德课堂,让学生在品德学习中体验应有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一、立足生活,关怀与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而更富有生命意义。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他们幸福快乐地进行品德课程的学习。
例如教学《说说心里话》时,我们可以借助图片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天,滔滔闷闷不乐地坐在教室里,小丽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滔滔愁眉苦脸地说:“今天,爸爸因为我踢足球的事生气了,我就是喜欢踢足球,这有什么错?”滔滔是该耍赖争吵,还是和爸爸谈谈心呢?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回答,而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小组中讨论,帮滔滔出个主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两组。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知道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耍赖争吵,而要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做到互相沟通并理解对方。
这样坚持立足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不仅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把课堂学习引向生活,把情感引向生命的更高境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从教育细节上关怀和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平等“对话”,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对话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精神走进品德课堂,在这种真正的对话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达到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以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在品德课堂中,它已成为最常用的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学习方式。
我们提倡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构建充满生命活力、洋溢成长气息的品德课堂为载体,通过师生、生生及生本对话等途径,建立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都享受到有尊严的品德课堂生活,实现自主建构。
在师生对话的时候,教师要真诚地欣赏,大声地赞美,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与和谐,如沐春风;在学生与课本对话的时候,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与编者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让学生静心地听,以期不同的意见、观点彼此撞击、激荡、交融,从而让品德课堂呈现出活跃的生成状态。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深入反思原来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坚持自主对话、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努力让学生的对话既有形式又有实质。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对话教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品德课程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提升,体验到成长的意义。
三、多样选择,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我们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等自主的发展平台,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在品德课堂上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许多品德课上,笔者不止一次地听教师这样要求学生:一个学习任务完了后就“用你的微笑告诉老师”,所见班级的学生竟个个尽显“淑女”、“绅士”风度,在完成之后,端正地坐在那儿微笑着注视老师,课堂秩序井然。于是,笔者曾这样要求自己的一班学生:“用微笑来告诉我。”但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有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总是很兴奋地汇报:“我做好了!”“我画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甚至积极地要上讲台展示,在竞争性的学习情境下,尤其如此。经过教师再三强调,这些急不可耐的学生才有所收敛,可这时他们的微笑都显得生硬,课堂生趣全无。
反思这种种现象,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忽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表现自我个性的方式,“微笑”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要求,这种要求暗含了教师对一种有序的课堂秩序的期待,对于某些学生而言,此期许无异于压抑他们个性的枷锁。
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要由语言表述改为表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约束,有更多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压抑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是教育者的首要准则。这样既可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表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又可活跃思维,增强道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