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贵
走进语文课堂,这些现象是相当普遍的,老师说,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老师领,学生跟;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点,学生读;老师拟,学生练。听、记、抄、看、跟、答、读、练,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行为,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学缺乏民主性,“三唯”倾向严重,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因而,课文教学效率低下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角色错位——唯“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传播思想道德,教授功课学业,解答疑难困惑上,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似乎是干旱的大地,切盼教师知识甘霖的浇灌,学生是一张白纸,切盼教师浓墨重彩的描绘;学生是干瘪的空口袋,切盼老师充实填满。一句话,学生应该唯“师”是瞻,唯“命”是从。
学生不是白纸,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如此发达,文化氛围如此浓烈,学生在入学前,课堂外无处不在接受正确或不正确的教育,发到新课本,马上浏览课本上的内容,很多人在课堂外就接触了课文的内容,很多人在课前就理解了。如果老师还是以“师”自居,把教学的基点建立在学生的“空白”上,教学不免成为无效劳动。
二、目标偏向——唯“知”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认识这种工具很有必要。练习怎样运用这种工具,更应是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从教学现状看,“认识”被无限地强化、放大,系统的知识传授屡见不鲜,唯“知”倾向无处不在。
一是语文知识。名词术语满天飞,语法规则、句型类别、文章知识、表达手段,应有尽有。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一个什么句子?”“前一个分句与后一个分句是什么关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二是方法知识。拼音,只让学生区分是前或后鼻音,要求学生“读出前(或后)鼻音来”,而缺乏到位的拼读指导;朗读,只在于找出重音,说出停顿而缺乏从语意感受角度去体会;写字,只强化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横钩、竖钩、斜钩等,而缺乏这类竖、钩怎样写的指导;分段方法,概括段意讲得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还是捉襟见肘。
三是百科知识。《一粒种子》非得概括出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空气、温度、水分;《第一场雪》必定该掌握“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科学道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必无能,但不可逆为“有知必无能”。把“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与现代语文教学目标相悖的。我们嘲笑孔乙己自诩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绝不是笑对“茴”字发展渊源的熟透,而是哀其徒有识字之“知”,却无立世之“能”。
应该说,上述的三种知识都在教学内容之内,但并不是“唯一”。语文知识有学习阶段之别,小学语文只是认识这种现象,有所渗透,远远涉及到理性抽象的程度,方法知识应是经过反复操练后形成的一种归纳,操作实践,当然重于方法知识本身。如果本末倒置,那么即使方法知识倒背如流,一临实践,仍不免“北人学泳”——无有不溺者也。百科知识,应是语文教学顺其自然而得到的副产品,不是语文教学刻意追求的目标。
三、教法僵化——唯“授”
我们古代语文经史哲合科,教材文句玄奥艰深,教学目标培养“饱学之士”,重在伦理教化,韩愈“传、授、解”的说法应时而生,代代相传。这时的“教学”,只是偏义复指的合成词,是“教授”义。把教学看成是客观描述某种知识活动。写到教育学上即为“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到后来的20世纪中期,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法,即教育学上的“谈话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并答问,这时的“教学”,并列式合成词,把教学看成于师生双方的活动。但是,教师频频主动发问,学生屡屡机械应答。“授”的真魂还在,只是形式有所改变。由于受传统“传道,受业、解惑”影响,语文课程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主,重视的只是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而语言传递活动又只能是线性的,因而学生参与面极窄,往往只有优生活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教学”更应该是一个支配式的合成词,“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的本义。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参观法、欣赏法这些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法应该大行其道。最好的老师不是复印机,应该是能把一百行文字变成两行文字,并教导学生能把两行文字变成一百行文字的人。
主动参与是学会生存的必备条件。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会最终要参与社会的。什么事都要自己判断,自己作主,自己解决,再也不能唯“师”是瞻,唯“命”是从。如果从学生时代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了基本本领。那么,他就能在我们这个21世纪社会生存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主动参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教学中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认同教学目标,并将其化为自身的目标系统,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这跟老师一手操纵,包办代替学生学习过程,教学质量当有天壤之别。
总而言知,立人为本,个性发展,主动参与,学会生存应该是21世纪的语文教学,但我们扪心自问,这种语文教学我们已经建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