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晓玲
【摘 要】语文是一门重要学科,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文化底蕴;审美能力;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打开我们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由此可见,语文的重要性。
深研教学大纲,究其根源,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有几点愚见,在此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风花雪月,人情冷暖,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只要带着对生活的浓浓的关爱,那么,你所阅读的一切书籍读物的内容就都会打上你对生活理解的烙印,语文知识就会在你的头脑中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感悟,你的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教师语言要蕴含诗意
语文教师是语言规范的践行者,语言要有感染力和诗意。我听过一位教师讲《笋芽儿》,这位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仅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听课的教师。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一下:
师:小笋芽儿要发芽,春雨姑娘是怎样做的?
生: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师:小笋芽儿醒了吗?
生: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看看四周仍然是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
师:雷公公呢?
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他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
如此的一节课,学生在享受中度过,当老师问:“小朋友,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呢?”学生会充满深情地说出很多,这就是语文素养的表现。
三、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我很喜欢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读他的文章,你会从中感受到他浓浓的文化底蕴。我觉得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可以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就像著名主持人汪涵,没有草稿的情况下,滔滔不绝的说上几个钟头,还能直奔主题。这就是文化的积淀,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于心。东晋诗人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其要义在于我们读书应明其大意,得其要领,而不在一词一句上搞微言大义。要打消阅读的短期目标观念,不在章句上过度咀嚼,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文体风格、语言艺术上多领悟,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观
就是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摒弃一切应试观念,从学生长远出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是语文之源。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
参考文献:
[1]范卫平.文学教学应从辨析文体开始.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11)
[2]欧治华.梁启超写作教学的实用指导策略.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7)
[3]马红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读写算(教研版).2012(11)
[4]张维高.浅谈语文意识在语文素养中的地位.岁月(下半月).2012(6)